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傣族叙事诗《娥并与桑洛》与西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悲剧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但它们的悲剧审美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和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等各方面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得失说楚庄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长恨歌》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语言流畅,形象生动,故事曲折,想像丰富,缠绵悱恻,宛转动人,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它的主题"长恨",又使人们联...  相似文献   

3.
黎爱群 《前沿》2011,(24):217-2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流传最广的诗歌,对于它的主题一直有诸多争议。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唐代宽松的文化氛围和变文的盛行、文本所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白居易对《长恨歌》矛盾评价的理解等三方面进行粗浅的论析,认为《长恨歌》融合了诗人对佛教因果报应的领悟,以及诗人当时消极的生活态度,是爱情表象下诗人内心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主题再探孙丽艳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然而,对于这首诗歌的主题,从古至今,众说纷云,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白居易(70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诞生于河...  相似文献   

5.
杨苘 《思想战线》2011,(Z2):286-288
《长恨歌传》是唐代陈鸿所写,关于陈鸿的介绍,史书中不多而且模糊。有的题名为陈鸿撰的传奇是否是他所写还有争议。目前对此传的研究主要关注版本问题、与白居易《长恨歌》的关系,思想问题等。研究主要从文本的层面进行分析窥见其作为一篇传奇的艺术特色。作者曾写过编年史,从传奇中可窥见其史家之才。但是其史实的自觉并不影响《长恨歌传》作为小说的幻设的特点。从行文上分析,此传奇兼有叙事学理论所说的叙述的两种基本形态即概述和场景,《长恨歌传》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第二部分则描写场景,这使整篇传奇显得主次分明,宛转曲折。  相似文献   

6.
刘晓春 《青年论坛》2009,(6):122-125
叶燮的《原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明确提出人我之分相合成文的理论框架,而且物分为理、事、情,人分为才、胆、识、力,在审美领域中,客体的理、事、情是"不可名言"、"不可施见"、"不可径达"的,主体与之是体验和审美关系。在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第二层次"物我相衡"的对峙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胸襟"与"识"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在审美主、客关系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想象"对客体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卫红 《前沿》2012,(16):151-153
铁凝的作品常常有独特的叙事视角,能够对准人性中的隐秘心理.铁凝在作品《玫瑰门》《对面》《大浴女》都有“隐私偷窥”方面的描写,表现为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三部曲,分别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蕴.“偷窥”的视角伸向了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对抗、道德伦理意识和人的本能冲动之间的斗争,所以,这个视角可以深层次地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人性本真.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作为一部来源广泛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能反映周代女性观、尤其是女性审美观的文学作品。这种崇尚自然健康、强调外在美与内在美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周代文化和周代女性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80年代初的《墙基》、《流逝》到90年代初的《好婆与李同志》,王安忆一直在书写着上海沧桑巨变的民间历史。到1995年发表长篇小说《长恨歌》,她在表现上海的城市灵魂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长恨歌》通过一个旧时代的“上海小姐”在几十年的人生浮沉中顽强固守着小市民、小女人的价……  相似文献   

10.
杨毓敏 《理论月刊》2005,(10):131-133
本文着重论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与郭沫若的《女神》两部诗集的命名和部分诗歌中审美意象的相似性,并对其相似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析。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惠特曼、郭沫若这两位中外著名诗人在审美意象上的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11.
小北 《观察与思考》2005,(12):54-55
<正> 2005年5月2日凌晨,身姿挺拔的李主任和姿容绝俗的三小姐,他们的身影逐级淡出蓝蛙俱乐部。由此,历时半年之久的电影版《长恨歌》完成了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上海零陵路,《长恨歌》的摄影棚内外响起一片欢呼声。带着微熏的晨光和雨后的凉意,在路灯投射下斑驳的梧桐树影一直拉得很长,长到好像要走进《长恨歌》的年代里一样……片名:长恨歌原著:王安忆导演:关锦鹏主演:郑秀文、胡军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映时期:2005年7月[剧情]16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封面,从此她成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和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是既包含“人”的特质又兼具“神”的特性的形象,这种不约而同的共同性为后世对人体美的刻画朝向最高审美理想——神仙风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既影响到中国古代文人人体审美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又影响到后代文人关于男性人体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阴性化”的审美特质的形成以及男女人体审美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3.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离不开对李杨爱情的分析。从作品的表层结构看,根据作者对李杨的爱情态度判定作品的主题思想,上述诸多说法均可找到自己的证据,这便是争论永无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15.
孙倩 《前沿》2008,(4):179-180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发展到宋代,伴随山水画的成熟而日臻完善,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其中的代表作。郭熙在其中提出较为详尽的审美观点,如:“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以情现景”的审美观照方式、“审美心胸与创作”、“三远”法等等。充分反映出自五代以来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和那个时代封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向卫国 《前沿》2002,(7):115-121
本文辨析了《人间词话》中的核心概念“境界”一词的内在结构和概念内涵 ,提出一种区别于传统“意境”的全新理解 ;以此为基础探求蕴藏在《人间词话》美学体系中的王氏审美价值观之矛盾的二律背反及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在个性化时代,每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有雅俗之分,却绝无高低之别。在中国剧《天鹅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演出家协会主席刘忠德表示要弘扬高雅艺术,并公然指出“超女”、“超男”活动是对艺术的玷污。(4月21日《华夏时报》)按照刘主席的逻辑,“超女”等活动属于低俗艺术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是艺术,或许只有他口中的“昆曲”、“京剧”才算是真  相似文献   

18.
身体审美是当代审美文化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意向之一.当代身体审美的机制是与商业、资本和文化的巨大效应密切相关的.美学规范的表现机制、商品逻辑的操纵机制、大众传媒的引导机制,构成了当代身体审美的三重机制.  相似文献   

19.
崔丽 《前沿》2005,(9):260-262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探讨了诸多问题:情景关系,心物交融,入兴贵闲,析辞尚简,参伍因革,感兴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这一系列大同小异的在文学理论中占核心地位的概念的阐述。本文从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主客体关系两方面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陈利群 《新东方》2002,(3):56-61
《廿四诗品》是一部以“诗笔写诗论”、形式特殊的文论著作。其艺术形式蕴涵着独特的美学意义;其审美形式的抉择主要源于艺术形式自身的历史承传、美学思想传统、作者的诗美观及民族思维传统;其审美方式为借助意象意境的塑造,阐发艺术感受和理论思考;其艺术哲学为“由技进道”:诗歌创作应从技艺上升到艺术规律,乃至融汇于整个宇宙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