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和解,是指通过调停人使受害人和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达成经济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利于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处置的诉讼活动,包括经济赔偿和解和刑事责任处置两个程序过程.……  相似文献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随着金融不良债权处置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和处置难度的加大、处置方式的多元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涉及不良金融债权案件中如何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正确审理上述相关纠纷案件,保障金融不良债权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在探讨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基本概念的同时,结合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群体性事件预警与处置的前、中、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管理分析,提出了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扬 《法制与社会》2012,(34):188-189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利益对立的阶层,社会控制、管理机制运转不灵都必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频度和强度。因此,群体性事件频发是社会矛盾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反映,是各个群体利益冲突的现实体现,是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首先就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其类型,然后对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功能与作用,最后在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构建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涉讼财产通常是通过变卖手段来处置的。当然,也有少量是通过拍卖的。笔者认为,后者手段更应引起司法界的重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拍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该法首次以立法形式赋予人民法院运用拍卖手段处置涉讼财产的权力。人民法院所处置的涉讼财产,主要指在刑事、民事、经济等诉讼过程中所涉及的应当处置的财产。这些财产在不同性质的诉讼中,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鲍韵 《法制与社会》2011,(18):197-198
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正确处理好这些群体性事件对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群体性事件不断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实践,对公安机关如何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水平进行了思考。从加强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化解入手,总结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个基本原则,提出群体事件处置的基本方法以及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培齐的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7.
劉玉 《中国法律》2012,(1):34-36,97
国企改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土地资产处置则是国企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现行有关规定,对国企改制中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根据企业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人股)、国有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和保留划拨用地等方式予以处置。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 ,是涉及我国金融安全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我国已开始进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探索 ,但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 ,成效并不显著。应当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并制定有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资产证券化方面的法律规范 ,探索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就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相继出台了几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其中以2008年12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和2009年4月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最重要,这两个文本在新的形势下对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突出强调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国有资产安全,强调经济危机威胁下对债务人的保护等。这些规定对当前及今后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影响巨大。为此,本文着重解读这两份文本的基本内容,初步分析其对业界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体系进行评估,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这部被称之为"经济宪法"的出台,体现着中国处于转型期推进经济民主的进程,破除区域壁垒的努力和维护公平正义、谋求民众福利的愿望和诉求。如何妥善平衡处置这些利益关系,确立执法主体,考验着立法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各种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社会中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加,如果处置不当,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处置群体性事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来防患于未然,将事态控制在萌芽阶段,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在制度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企改制工作的逐步深入,如何在改制中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已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些分析和探讨。国企改制中容易损害到职工利益的突出问题1.违规处置企业资产,损害职工经济利益。国企产权转让和现存资产处置的价款是筹措改制成本  相似文献   

13.
处置突发、紧急事件,是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履行警务职能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处置突发、紧急事件警务应对机制建设,是检察机关警务部门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加以迫切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紧急事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深对处置突发、紧急事件警务应对机制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疏理研究检察工作环节中突发、紧急事件的主要情形和应对处置的措施,制定针对有效的处置预案,提升应对处置能力,落实处置责任,充分发挥好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紧急事件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检察法律监督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坚强有力的警务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司法同时步入扫黑除恶和企业产权保护的元年,针对审前程序中涉案财物处置乱象问题,有必要厘清与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相关的制度与程序,强化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应当正确界定涉案财产的概念与范围,合理把握涉案财物的处置方式和处置标准,在区分程序性处置和实体性处置的基础上,从职能、权力和程序三个方面强化审前涉案财产处置的控制体系。为了应对实践中存在的处置任意化、程序偏行政化、移送和保管混乱等问题,应以取证规范化为基础强化涉案财物的审查认定,丰富涉案财物的保全措施体系,对审前处置程序进行正当化改造,建立和完善涉案财产集中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医患纠纷是近几年频发的群体事件之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医患纠纷事件的特征、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建设性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郑洪志 《法制与社会》2012,(25):215-216
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关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主体、处置程序及方法未做明确的规定,农村集体资产被随意处置和资产流失严重.为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立法上应规定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法定主体和统一的处置程序与方法,使集体资产处置工作法定化,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7.
金子 《犯罪研究》2010,(6):31-43
经济情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军事价值与政治价值。围绕经济情报的窃取与反窃取,猫鼠双方殊死博弈,斗智斗勇。开展刑事司法,维护经济安全,必须重视研究与处置窃取经济情报犯罪。  相似文献   

18.
第一条 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工作程序和资产处置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处置损失,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资产处置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指挥程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康 《政法学刊》2006,23(5):24-27
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研究中,贴近实战、定位于现场公安指挥员指挥程序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处置指挥程序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实践和理论中极其重大的应用价值,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处置指挥程序包括信息搜集研判与处置指令生成。  相似文献   

20.
叶氢  肖定东  刘艳 《政法学刊》2006,23(5):14-18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警察作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加强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是公安机关更好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迫切需要。警察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共安全的的角色,运用警察公共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是可行的,开展警务公关的具体措施包括:牢固树立舆情观念和公关意识、严密舆情控制、及时开展应对公关及必要时现场喊话公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