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人曾说:“身贤者,贤也。能荐贤者,亦贤也。”这里所说的荐贤者贤,不只说是举荐者有察人、识人的较高水平,能够见微知著,不为表面所迷惑,更重要的是说举荐者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因荐贤而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在“不市私恩”方面,许多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2.
本意是使我国吏治进入“能上能下”有效运行的官员复出机制,却面临着非公开化、非责任化、非透明化、社会认同度低的困境。要有效解决被问责官员复出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完善问责的基础,明晰官员的职责和构建相应问责程序,这是建立被问责官员正常复出机制的前提;二是转变问责的模式,由“权力问责”转变为“制度问责”,使被问责官员复出具有制度上的正当性;三是建立官员复出的回应机制,使体制外的“权利问责”与体制内的“权力问责”、“制度问责”形成完整体系,以减少官员复出的外部阻力。四是建立多元化的问责主体,以提高官员复出的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3.
官员问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规范和机制,因而还不能称作“官员问责制”。目前我国官员问责实践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问责主体和对象及范围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官员问责亟需制度安排;官员问责的制度安排包括基本制度规范的设计、组织实施体制与机制的配套和观念意识的培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雷简夫慧眼荐“三苏”邓剑凡天下有奇特之才者,必须具有慧眼之人的识举,方可大显于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其文、其才、其能,可谓冠绝古今,常为世人所乐道,据《宋史》记载,这一奇才的发现者是韩琦、欧阳修等人。其实第一个举荐三苏的是四川一个地方官雷简夫...  相似文献   

5.
赵畅 《党政论坛》2009,(5):63-63
封建王朝治理国家,往往靠“奏折”。“奏折”是下面官员向朝廷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请示工作的手段。皇帝依此掌握情况,做出决断,发出号令.  相似文献   

6.
眭达明 《各界》2014,(9):72-76
赵烈文既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和心爱弟子,又是晚年曾国藩无话不谈的朋友。赵烈文能和曾国藩发生交集,就是四姐夫周腾虎(字弢甫,也写作韬甫)推荐的。咸丰十一年(1861)冬天,赵烈文第二次进入曾国藩幕府不久,朝廷命曾国藩举荐人才,曾国藩特别保举了六个人,其中称赵烈文“博览群书,留心时务”,朝廷诏令咨送曾国藩大营录用。  相似文献   

7.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进步,团结就是发展,团结就是稳定。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区,团结真是太重要了。但团结也有真假之分,真正的团结,可移山,可填海;虚假的“团结”,则会坑国家,害人民。不信你看这些年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有很多都曾闪耀着“团结”的光环。  一种是“你说我好我说你好的团结”。班子之间,上下级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吹我吹大家吹。你讲我的功劳,我说你的成绩;你向外宣传我,我向外宣传你;你向上举荐我,我向上举荐你;你说我处处先进,我说你优秀无比。像原山西绛县法院的姚晓红,本来是个“三盲…  相似文献   

8.
问责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宪政民主政体下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问责制在我国实施一年多来,已逐步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出现了从追究“有过”官员向追究“无为”官员、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从事故多发部门向其它领域和部门(尤其是权力部门)推进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问责的制度框架,也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9.
眭达明 《各界》2011,(12):65-66
武则天时期,朝廷有位官员叫张衡,虽是令史(俗称吏员或胥吏)出身,但官阶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级,就成了三品官员。唐朝的三品是个什么级别呢?如果拿现在的官职来对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级或副部级,三品就是正部级了。不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员如能加上“同平章事”头衔,还是实质上的宰相。所以在唐朝的官场上,从四品到三品是个很难爬...  相似文献   

10.
武红军 《学理论》2008,(3):49-50
近日.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博士完成的“我国县处级官员素质调查和分析研究”,得到了一批实证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县处级官员自称相信“相面”这种迷信形式的比例最高,为28.3%;自称相信“周公解梦”的比例排第二,为18.5%;自称相信“星座预测”的比例为13.7%;自称相信“求签”的比例为6.0%。而且这些官员中,大半家里设置佛堂.每天香火伺候。反之,只有47.6%的县处级官员表示不相信迷信现象。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的县处级官员,不同程度地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以小制大”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项机制.对“以小制大”机制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表现的考察和分析证明,从监察权力自身固有的特点、监察官员积极性的发挥和防止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扰几个方面,这一机制确立具有必然性;从监察官员直属于皇帝和对监察官员的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可以寻找到这一机制实施的保障条件;“以小制大”机制并未随着历史的终结而完全失去现实价值,其对中国当代监察制度的改革完善依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考课周期出现由"三年一考"向"一年一考"的转变,考课次数相应由"两考"向"四考"转变,这对隋唐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朝廷运用多种措施对考课年限进行调节,使之出现变相的延长或缩短.考课周期和考课年限的变动均是国家解决官员与职位供需矛盾的手段,其敫量变化反映了官员升降速度的快慢和国家对官员控制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3.
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宿迁作为江苏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试点市,一直坚持不懈地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近年来,相继实施了村支部书记“公推直选”、村委会主任“双直选”和村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三荐一选”、乡镇党代表常任制等一系列改革。随着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不断加  相似文献   

14.
翁里  代星 《党政论坛》2013,(9):17-18
微博反腐,在2012年的网络世界中十分红火,被曝光的涉.腐人物包括“表哥”杨达才和袁占亭、“房叔”蔡彬、“房爷”周伟思等。这些人一经微博曝光,立即引发公众对其财产来源的强烈质疑,然而当公众要求公示这些官员的工资收入时,却几乎都被相关单位以“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为由拒绝,这反映出在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正规反腐渠道的不通畅。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依法规范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5.
吴歆 《党政论坛》2012,(8):42-43
中央和地方双向交流任职、从基层遴选公务员、工人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基层官员集体“充电”……2010年,中国在官员选任制度改革方面打出的“组合拳”,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公务员的选拔,到各级党政官员的晋升,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3,(8):18-19
毛泽东曾赠叶剑英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站在重大的历史关口,叶剑英总能明断是非,果敢抉择: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他都力排众难,助其东山再起;胡耀邦被“左倾”错误围剿,他乘专机前往搭救,不遗余力举荐其再“入阁”;为完成“两弹一星”的举世伟业,他大力周旋,三邀张爱萍出山……  相似文献   

17.
制度环境形塑着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重控制、轻培育”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重制度建构、轻社会基础”的村民自治制度;“欲迎还拒”与“不信任”的农村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的合法性激励与资源性激励均不足,制约了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优化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应端正官员态度,明确政府责任;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培育力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夯实社会基础;创新农村传统文化,塑造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建立推荐选拔任用干部风险责任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用人权力监督约束,把好干部任用的人口关,从制度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防止权力腐败的根本措施和重要保证。本文试就建立推荐选拔任用干部风险责任制度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由“伯乐”荐“劣马”引起的话题伯乐相马,世人有口皆碑。但是,伯乐也曾干了件有悻于职业道德的事,留下了一则为马贩子“当广告”的丑闻。据史料记载:一次,有个马贩子在市场上兜售一批劣马,叫卖了三天无人问津。马贩子顿生一计,急找伯乐,并将一大笔酬金塞给…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13日东方网刊载倪洋军文章认为:官员开博不是新闻,前一段时间,官员们纷纷开博。当然,官员的不少民生博客开得有声有色,但也有一部分不尽如人意。网民们发现,有的是“空壳博客”,里面几乎没有东西,对百姓反映的问题也无回应;  相似文献   

20.
信“访”不信“法”的行为,是某些执法机构和执法官员“逼”出来的。执法官员的政治觉悟不提高、思想作风不转变,即便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森严的法规制度都无济于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