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发展党内民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党内民主对于保持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重视党内民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汲取苏共演变的教训。既克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又要警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与渗透,保证党内民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2.
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无产阶级民主、党内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等民主思想。十月革命后,列宁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阐发了消灭官僚主义、完善监督与法制、实行充分民主的重要思想。目前,学界关于列宁民主思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3.
列宁依据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经验,创立了党内监察思想。核心内容是构建科学的党内监察体系,重要任务是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察,改革方针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相结合,其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权力制约。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人民监督制约权力、以宪政制约权力的新模式。研究这个新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列宁有关党内民主理论的精华,有助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荣臣 《理论视野》2012,(5):52-54,6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论述了党内民主的原则,强调党内必须坚持和实行民主,党内民主不仅仅是作风,而是包含一系列原则的制度化安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内民主思想的论述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从一开始就强调党内民主,这是我们今天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需要继承,但执政条件下党内民主更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5.
一、苏共民主化改革失败的体制性原因:传统党建模式和执政模式的积弊过深、积重难返(一)党内权力过分集中和党内民主的缺失苏共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但在苏共传统的党建模式中,形成了缺乏党内民主的党内集权模式,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完整地贯彻。高度集权的体制虽然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缺乏基本的民主基础,成为苏共传统党建模式各种弊端的根源。(二)党政不分和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在苏共传统党建模式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极为严重,党被放到了权力体系中的不恰当位置,处在权力的直接腐…  相似文献   

6.
构建良性运行的党法关系是我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愿景。列宁党内监督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党内民主克服权力过度集中之弊端;以党内监督机制制约党内权力;以法律监督机关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和强化监督。我国未来的改革应当吸收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内核,结合国情,作宏观与微观上的架构。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缔造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实践中,从来没有放弃党内民主的原则,而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8.
苏共在革命和建设初期对于法治在巩固政权、推动建设上的认识是清醒的,曾在实践中积极将社会主义法治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执政思想与执政方式。不过,伴随着个人崇拜与高度集权的兴起,民主法治在苏共党内和国家实际事务中日益衰微直至被废弃,苏共向人民许诺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等政治价值仅仅停留在文本与口号层面,党既没有针对高度集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也未能处理好党同宪法法律的关系,文本思想同实践事实的一再背离使苏共丧失了人民的信任,最终走向亡党亡国。所有这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列宁晚年所著的系列反思文章作为其政治遗嘱,为完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列宁晚年权力制约监督思想的核心是改革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借鉴列宁的相关思想,当前党内纪检监察体制的优化路径主要有:科学认识和辩证处理巩固党的领导核心权威与加强党内权力制约监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纪委的相对独立作用;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开展廉政风险管理,建立权力制约监督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试析斯大林在党政关系上的畸变及其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苏共倒台,江山易帜,根本的原因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核应是斯大林在处理党政关系上的畸变。本旨在透过斯大林从理论上对列宁党政关系原则的片面阐释到实践中背离的畸变过程,揭示出作为执政党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刚利  李芬 《理论导刊》2008,2(1):61-64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不充分、不活跃将严重影响政党作用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当前,制约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党的组织结构、封建思想文化的遗留、苏共建党模式的影响等.为了全面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建设,稳步推进政党内部民主程序建设,并尝试构建扁平化的网络型政党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宝贵思想材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依据时代特征创新党内民主思想,他们的党内民主思想各具特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内民主思想对党的事业、怎样建设党、推动人民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都有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芮  黄建军 《学理论》2011,(28):44-45
苏共执政史上长期党内民主缺失是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苏共党内民主缺失的主要表现是:在干部制度方面,搞的是终身制和任命制;在决策体制方面,搞的是高度集权制;在权力制约体制方面,缺乏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其深刻教训:一是造成各级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形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党群关系恶化;二造成党的决策失误,损害了群众利益;三是造成党内思想僵化,个人迷信、教条主义盛行,窒息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深刻教训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搞好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列宁重视监督工作并初步建立了党内监督机制,斯大林时期党内监督制度遭到削弱,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共虽然进行过多次改革调整,但一直未能建立起独立有效的监督制度。造成这种状况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苏共最高领导人没有接受监督的意识、干部任命制导致监督机制失效、单一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单一性,使苏联社会缺少监督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中,如何处理党内权利和权力、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发展党内民主与反对派别活动等关系,直接关系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列宁围绕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有大量思考和精辟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6.
权力异化的组织根源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勇 《理论探讨》2004,3(6):87-89
从权力授予的来源看,任命制是权力异化的组织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命制不利于防止权力异化,考虑以真正的选举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制度.列宁强调人民群众的选举和罢免干部的权利.斯大林将任命制作为干部工作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扬弃"任命制,毛泽东把破除任命制,实行选举制,作为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江泽民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任命制逐步扩展为多种任用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大举措.任命制将随着党内民主的扩大而不断自我否定,从而从组织上防止权力异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列宁晚年,为了防止官僚主义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制约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制度创新,形成了依靠执政党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列宁的权力制约思想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是一个历史性的、多层次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当中,对党内民主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初步的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民主思想,并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党内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制度也是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民主思想,国内学术界对党内民主的概念进行了学理上的研究,对党内民主概念的理解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19.
张杨 《学理论》2015,(6):1-2
中国的民主思想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当代传承。中国的民主思维具有中庸尚和的特点,一是和谐理念,二是合作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内民主为主体,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进步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搞清楚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民主和集中要把握适度原则。加强民主监督,依法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是当前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列宁人民民主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在理解列宁人民民主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把握人民民主的实质,正视人民民主的渐进性,以强化法治和完善监督来保证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