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战略上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试"、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贯穿着历史逻辑和丰富多彩的实践逻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是新形势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总理论与总遵循,这个理论清晰地反映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维中的中国逻辑,即问题导向逻辑、人民期盼逻辑、动力发生逻辑、路径保障逻辑、领导调控逻辑,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开启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3.
日本为了实现"日本制造"从"质量低劣"向"质量过硬"海外形象转变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品牌大国"的转变,采取了以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基础、重塑国家形象和企业品牌塑造为策略的立体海外形象重塑的策略并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国家形象塑造和企业品牌塑造策略及其对消费者价值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阐释了"日本制造"海外形象重塑策略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日本制造"海外形象重塑的经验,提出"中国制造"海外形象重塑需要从战略高度关注并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建立国家机构和机制消除"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制造"高端品牌群新形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国崛起的道路注定不平坦,在群强环伺中成功崛起的近代德国与当代中国所孕育的民族情怀、面临的国际环境、采取的国家战略颇有相似之处。《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论思想与近代德国的具体实践至少存在着四个层面的逻辑契合关系,分别为国家逻辑、教育逻辑、劳动逻辑、资本逻辑,这四个层面的逻辑契合关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经济建设的百年历程中,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擘画方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始终一以贯之且渐趋成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务战略中心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开展战略奠基,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战略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战略调整,战略思维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建设史的一条逻辑主线。对这一逻辑主线予以总结和阐析可知,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的战略思维内含有"谋全局中谋一域"的大局意识、"区域联动、多面协同"的系统观念以及"经略长远、接续推进"的规划导向等具体思维表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战略布局,把牢战略基点,增强战略定力,继续以战略思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日本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NSS)出笼标志着冷战后几经调整和充实的日本安保战略逐渐定型。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规划了以强化日本防卫能力为基础、深化以日美联盟合作为主轴的"多层次安全合作"的安保路线图,标志着日本政府在摆脱战后体制约束与争当政治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受安全理念、国内与国际环境以及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制约,日本"多层次安全合作"构想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效果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未来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宽带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此,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把发展宽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措施,规划和推动宽带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增长与创造就业。近年来中国宽带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处于“低速宽带”阶段。从国家长远核心竞争力和...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形象的概念开始在西方逐渐凸现;二战后西方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日益系统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1]14-18.作为国家形象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国家形象战略也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关注.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散在对国家形象战略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以及对国家形象战略某个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一步一步地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到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向我国发动全面进攻。当时,日本侵略者采用“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妄想迅速灭亡中国。然而,事实正是相反,这一战争,竟发展成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并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的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正>冤有头,债有主。上世纪30至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造就和支撑军国主义的天皇、政府、军队和财阀等主要势力形成合力的恶果。他们对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对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日本天皇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期间,权力达到巅峰。裕仁天皇在位时指挥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政府即内阁在侵略战争期间,扮演着军国主义意志代表的角色,直接策划了侵略战争战略,推动了战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健康已位居世界发展议程的中心位置,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综合尺度。一些国家(地区)主动研究健康促进,规划并系统实施健康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日本的健康政策实践历时长久、发展成熟、收效显著,形成了健康促进“国民运动化、国家战略化”的健康国家建设模式。回顾日本健康战略的发展历程,剖析“健康日本”的运行机理,总结“健康日本”的战略创新与挑战,对在目标机制、治理主体、部域协同、专业整合、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升我国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稀有战略资源惨遭浩劫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不断有国际媒体披露,日本和韩国分别在今年2月与3月公布计划,加大一批战略资源的储备力度,而且两国开列的资源储备清单也基本吻合。日韩两国已将稀有资源储备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做一个资源储备大国和军事科技强国。由于中国是一个稀有战略资源蕴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包炜杰 《求索》2023,(4):53-58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下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更多趋向出版英文学术期刊和向国际检索标准靠拢,已经、正在或将要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状况,分析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中国家利益被忽略的原因,探寻国家利益视域下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内在逻辑,可为中国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战略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刻考量。应从时间、空间、规律和实践的维度,结合中国当代客观实践和现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和时代内涵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外交有没有"大战略"经常看到中国国内发表一些论述日本内政、外交有什么战略、有什么深远阴谋的文章,而日本学者、官员看后往往会苦笑说,日本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几乎都没有长远战略,正因为没有战略,明治维新后的一百多年才会总是跟着别人跑,战后更是如此,否则也不会出现"失去的20年"(指1990年代以后的长期经济低迷),至今还走不出停滞的怪圈。中国从古代开始讲究战略,是否因此类推日本也有这样那样的战略?那么,日本究竟有没有长远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在实现中国梦的逻辑演进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间存在诸多共性,两者具有价值向度的一致性,治国理政的共通性,理论创新的超越性。应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研究两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日本对华战略就表现为,借重同盟国美国的力量增强与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谋求通过发展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来抵消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既期望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受益,又担心中国与其争夺地区主导权,认为中国未来有可能在军事上对其构成威胁。因而日本  相似文献   

19.
郜非非 《前沿》2012,(1):33-40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最高准则。本文从国家利益入手,分析了中国对日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和日本对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概述了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和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安全领域、文化领域的共同利益,揭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分歧和主要障碍,预测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日关系向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的对策,力争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提供借鉴和咨询。  相似文献   

20.
近期,日本加强了对印度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战略合作,其背后的因素是遏制中国崛起、与中国领土争端的激化、维护所谓海上航行自由。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开展中日印安全战略对话、开展同日印经贸文化人员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