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对香港青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香港一项有关青少年网上行为的研究 ,年轻人是主要的互联网用户 ,年龄15 -19岁的互联网用户占44.9 %,他们平均大概每天花1 -2小时在互联网上。有些狂热者每天更用上10小时在网上游逛。在香港 ,网上聊天(ICQ)已经成为年轻人文化的一个部分。小童群益会一项调查发现 ,在400名青少年网民之中有七成使用互联网交友。在网上交友的青少年之中 ,有48.6 %受访者承认曾经向网友撒谎 ,或者用另一身份结交朋友。学者及家长均担心 ,如果年轻人长期玩ICQ又不坦诚沟通 ,容易养成说谎的习惯 ,不仅信口开河 ,而且也会对人猜…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的精神基石。但在网络语境下,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制,把青年的爱国热情转化成自觉的具体行动,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的崛起增强了青年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提高了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然而,不良网络环境也会导致青年走向颓废、堕落。因此,重视网络的正面效应,清除网络的负面信息,有助于青年思想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对中国青年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对青年群体政治态度的影响更大。其中,网络使用频率愈高,青年群体对政府和官员的政治信任度和对社会公平感的评价就愈低,而民主意识观念则会更强;互联网的这种影响也受传统媒体使用频率和媒介可信度的调节。受互联网影响,我国青年人群的社会批判意识渐趋显化,民主观念日益增强,政治态度总体上日趋开放。这反映出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群体有可能发挥推进政治民主和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丹 《传承》2009,(2):66-67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它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主要观点是反理性、反传统和反中心主义。它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并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领域内逐渐渗透,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交织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寻找相应的对策,正确地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侯峻 《传承》2013,(9):34-35
党史学习对“90后”青年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历史知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固基石,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手段,英雄模范事迹则给青年大学生树立了成才励志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7.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它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主要观点是反理性、反传统和反中心主义.它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并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领域内逐渐渗透,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交织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寻找相应的对策,正确地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作为青年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主渠道,在就业薪资预期、职业选择偏好、职场认知等方面对青年大学生存在认知误导。大学生就业认知被误导是在信息爆炸背景下,互联网流量为王的逐利机制与大学生心理特质耦合的结果。互联网的部落化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单一化,单向度虚假信息长期浸润加剧错误认知升级,而大学生实践不足导致信息纠偏机制不畅。为降低乃至消除互联网舆论的误导,需要加强互联网治理,遏制互联网舆论的虚构化与被操控化;与此同时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等,提升大学生甄别互联网就业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全球化、开放化、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由民主观念.但互联网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危险,以及价值取向紊乱、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等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开辟新阵地,更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建设,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的图腾与涅磐,其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信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尽管先进典型依然还在主流文化圈被反复树立与强调,但其荣耀已难以与改革开放前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1.
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对青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思维是青年创新实践和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是青年从事创新实践以及走向成功和成才的动力和源泉,是青年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不懈进取的武器和法宝。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引导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社会个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其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通过一项针对珠三角地区6855位青年的问卷调查,研究青年互联网平台使用对其意识形态传播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主流媒体接触在青年互联网平台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青年互联网平台使用频率越高,对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度和接触主流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年接触主流媒体频率越高,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态度越积极。并且,根据不同类型平台的中介效应量,区分了“渠道型”“载体型”和“共同作用型”三种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主流媒体对青年意识形态的引导策略:在渠道型模式下主流媒体应保持专业媒体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载体型和共同作用型模式下可与平台加强新媒体内容策划,提升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两大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明 《传承》2011,(17):40-41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对此,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和完善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短视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新兴工具。由于短视频内容的良莠不齐以及长期使用短视频所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深受其影响。本文通过对10305名青年大学生的调查研究,透视青年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现象,剖析青年大学生青睐短视频的缘由,检视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从坚持内容至上、技术赋能、价值引领、完善监管机制、发挥主体动能性等方面因势利导,发挥短视频的正向积极作用,为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培基铸魂。  相似文献   

15.
1994年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到今天整整发展了10年。在这十年里,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体现在从深度到广度都在不断的扩展。从深度的角度来看,“浅”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到人们的意见、态度与价值观念。广度的增大以影响群体的不断增多为标志。互联网以其综合性、开放性、全球性、及时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和集声、像、图、文于一体,传播内容涉及政治、文  相似文献   

16.
青年,作为遍布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种职业或行业部门乃至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一个特殊的人群集合体,决非单纯是一个年龄阶层,它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化哲学内涵。青年人不仅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自立于世,而且在思维活动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有别于儿童和老年人的一系  相似文献   

17.
廖小燕 《传承》2010,(9):62-63
青年文化是青年这一群体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边缘性、时代性、反叛性、超前性的特征。青年文化对青年人格具有导向、激励和塑造作用。要努力把握好青年文化建设的方向,把青年文化建成为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在帮助青年树立健康理想人格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年文化是青年这一群体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边缘性、时代性、反叛性、超前性的特征.青年文化对青年人格具有导向、激励和塑造作用.要努力把握好青年文化建设的方向,把青年文化建成为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在帮助青年树立健康理想人格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最后一批"90后"已经全部成年。正如"80后"一样,"90后"也曾一度被一些人视为"垮掉的一代"。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非议,这一代青年大学生乘着信息、互联网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快车成长了起来,在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否打破了"垮掉的一代"的预言?他们热爱什么,关注什么,又期待什么?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互联网时代全球发展的新态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多个重要场合对互联网安全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指导意见,既有战略层面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网络强国目标,又有战术层面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建立以及在国内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深化开展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等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