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中天先生提出道德批评应遵守"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的"四项基本原则".离开了这些前提,理性的对话就无法可能,道德批评将流于人身攻击.因此,建构道德批评的最低标准,显然是必要的.然而,易中天先生只是提出了道德批评必须遵守的最低标准.除了最低原则外,道德批评还须遵守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则,即道德批评的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统一的原则.这才是道德批评最具有价值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高玉 《思想战线》2005,31(3):124-129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乏深度.这两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岚 《群众》2014,(10):78-78
<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前,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锋芒钝化、风气淡化、力度弱化,怕字当头不批评、一团和气伪批评、圆滑世故轻批评。批评是送给别人的清醒剂",自我批评是留给自己的预防针",领导干部要主动带头、经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营造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挑看不明。"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锻造真批评的品格,开展批评要认真,动真格、见真章,说真话、讲真相,以豁达之心揭短亮丑,以进取之态治病  相似文献   

4.
开展批评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但近些年来,一些组织和个人将批评这一武器搁置一边,见到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言行不闻不问,见到别人的缺点错误不予提醒劝导,任其发展。有意见当面不说,却背后乱说;有的人批评上级怕丢"乌纱",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同级又怕伤"和气",对自我批评则视为是丢"面子"、关威信;有的虽然没有放弃批评这个武器,但严肃的民主生活会往往被他们开成了工作汇报会、评功摆好会,自我批评成了"王婆卖瓜",和稀泥、掩盖矛盾、息事宁人;还有的人甚至把批评"发见'成了自卫的武器老虎屁股模不得,对于批评,不论正…  相似文献   

5.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批评正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专业叙述陈规与社会经验分析之间往往出现扞格和错位;二是以事件批评和道德批评为特征的文化批评,无法做到深入地表,对一种贯穿性的"结构"的揭蔽;三是学术共同体的衰落乃至瓦解,导致文化批评无法抵抗具有强大结构性的社会观念与运行模式。文化批评应该转轨,即有必要从事件批评进入结构批评,从社会道德批评延伸至社会政治批评,在公共道德批评的现有土壤上发展出公民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文化批评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大众媒体时代批评的狂欢映衬出立场反思和社会批判的双重失落。重建文化批评的文体政治,不仅仅要依托现代公共领域言说策略,更要坚持"总体性批判",通过深刻理解当前社会的整体政治现实,在局部的领域中建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批评,即倡导一种"震惊体寓言批评",力求采取轰动效应、震撼效果和多重立场来实现文化批评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以往我们很少讨论艺术理论批评的语言问题,其实要表达好对艺术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观点识见,理论批评的语言是不能忽视的。其中美学的尺度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艺术理论批评语言的基本尺度之一,这与我们研究和评价的特定对象本身相关联。从美学角度看,艺术理论批评语言可重点关注四个"度":一是精准度,二是晓畅度,三是温度,四是力度。"精准度",要求理论批评要把话说精确、说到位,因为我们表达的主要是观点和思想,一旦表述不精准,就会产生误解,理论批评的效果自然也不可能达到。精准要靶向明确、靶点到  相似文献   

8.
正党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重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是毛泽东同志。1945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首次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并明确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批评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性,自我批评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特有;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辩证统一中,自我批评是基础;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把耐心的批评教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社会存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共同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不存在"永恒道德"。鼓吹"永恒道德"的人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共同道德"与"永恒道德"毫无共同之处,其理论基础不同,对群众的指导也不同。认真应对"永恒道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决抵制西方"永恒道德",主动宣传人类"共同道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丰富资源,借鉴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错误思想的防线。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社会,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也是世界各国中最不缺伦理道德资源的国家。但中国目前却面临着道德危机。当前中国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的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公共"领域,发生在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即社会性道德的"公德"领域。历史上中国最不缺乏、最完备的是"私德",而现时代我们最缺的是"公德",人们广泛议论的当代中国道德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人过去拥有的"德"与当前中国人所缺的"德",事实上不是同一个"德"。  相似文献   

11.
学会批评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素质。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这就是批评的艺术。有的放矢,就事论事,防止"马太效应"。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即对好学生,能放则放,甚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道德思想在其青年即已经产生,这与其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毛泽东早期道德思想带有明显的心学维度,其核心思想就是自作主宰,他在道德观上提倡道德自律,认为自我是惟一的道德主体和支配者;道德中包括幸福,以满足情感需求。而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我",即能够充分发展自己身体与精神的力量。五四之后,毛泽东逐步向马克思主义新道德观转变,逐步建立起了一种为人民谋福利的集体主义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到一位老领导家造访,落座闲聊间听到老人家慨叹:在位时批评同志的眼界低了一些,让下属受了不该承受的委屈。现在想来,当领导的也要勤"洗脑",以免批评失去"先进性",产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主客体关系的建构,道德有三种样态为学者所公认,分别为人的个体道德、行政主体的政治道德和公众的社会公德。在道德实践的真实场景中,道德的三重样态是不断变化、生成的动态系统,具有其内在张力,在交互作用中呈现出个体道德的"个体之利"与社会公德的"社群之善",行政主体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公众的"外在评价",个体道德的"自由意志"与政治道德的"强制规范"的矛盾关系。构建道德三重样态交互重组、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道德动态图景是调适道德三重样态内在张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批评和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淡化的倾向,甚至慢慢变味了。正如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批评下级轻描淡写,批评同级躲躲闪闪,批评上级遮遮掩掩,自我批评避重就轻谈情况,批评别人浮光掠影谈希望。"这种庸俗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的确立,价值观念的重组,利益关系的调整,政治信念的淡化,精神追求的"多元",都是重要原因。表面上看,只是批评的变味,实质上却是党性原则的丧失,其违害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5,(1)
<正>近年来,我们常州市钟楼区致力建设"道德讲堂",始终坚持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双桂坊美食街是我们在餐饮业建设"道德讲堂"的首个试点。开办"放心餐饮道德讲堂",双桂坊美食街赋予了"老字号"以新生命,2011年被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评为"诚信经营示范街",CCTV-1、CCTV-4、CCTV-7等新闻媒体也曾多次采访报道。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于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伦理的属性结构领域有两个基础性的范畴:"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说明道德主体的特殊性.而民族的道德性则表明道德主体如何特殊的问题.研究意在借助对民族志与人种志的梳理,去深究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道德的民族性)与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差异程度与生长水平(民族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8.
眼下,批评难,自我批评也难。下级批评上级难,上级批评下级同样难。正因为难,近年来批评和自我批评明显少了。有的单位、有的党组织批评和自我批评甚至根本不开展或无法开展。有的领导干部老虎屁股摸不得,对敢于向自己提意见、批评自己的人往往运  相似文献   

19.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达三在2008年3月28日《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网络社会"不但是"陌生人社会"中的"陌生人社会",还是现实的人面对的"虚拟世界",所以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和道德失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