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依族传统节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困境.规划建设布依族文化生态重点保护区、加强节日文化非遗传承人保护与培养、多层级常态化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多形式记录与保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成为布...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族群和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从对贵州毕节布依民俗文化入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布依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表层结构关系体现为布依族社会对自然的依赖、适应、利用和改造,深层结构关系体现为布依族社会在观念上与自然的混沌同一和在行动上对自然的有意识顺从。这种族群和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布依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无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群众》2020,(14)
正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强势推进,欧洲的乡村和小镇民居建筑、民俗文化以及劳动方式日渐式微。一些有识人士提出要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留住人们生长的根和绵绵的乡愁,于是露天博物馆应运而生。1891年建在斯德哥尔摩一座小岛上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是欧洲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乡村露天博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文化碰撞的加剧,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在对湖北省利川市民俗文化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对策:认知与认同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宣传与推介是促进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导控与塑造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核心;高素质的民俗文化队伍,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陈伟 《岭南学刊》2008,(2):97-101
民俗文化资源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富矿",它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应正确辨析民俗文化的"DNA",并善于提取其良性基质;要构筑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处理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传统与时尚、投入与节约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价值,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传媒、社会组织、各级政府在传播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布依族传统信仰中的龙崇拜和民间祭龙仪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体现了南方 农业社会的特有现象及龙崇拜观念所蕴含的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正"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乡愁情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永安市人大常委会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宿迁市宿城区秉持"保护也是利用、利用也是保护"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宿城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乡愁印记保护和开发利用方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全社会乡愁印记保护意识不够、保护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等不足。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事关城镇化进程的文化保护,事关文化血脉的传承。为此,宿城区政协委员建议:一、以凝聚共识汇集乡愁。属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乡愁印记保护的责任主体,每年要拨付专  相似文献   

9.
刘根生 《群众》2014,(3):58-58
<正>在今年江苏省"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千万别让大拆大建毁了美丽"乡愁"。有位省政协委员称: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地城乡也出现大拆大建,部分古村落、民俗文化、乡土风貌等正在消失。以盐城为例,小城镇建设普遍"千镇一面";古村落、农耕文化急剧消失;村镇常住居民显著减少,乡村吸引力严重减退。同时,植被减少,清水变浑,土  相似文献   

10.
黄振华  常飞 《理论月刊》2022,(10):48-55
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对这一过程加以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推进大国善治的重要前提。从历史上看,“乡土中国”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底色,其以土为生、以文化人、以德为重的基本特征长期规制着中国社会的形态及其演化过程。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现代性要素渗透进乡村社会,日益消解了“乡土中国”的传统底色,并呈现“乡愁中国”的现代面向。“乡愁中国”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过渡性特征。“乡愁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乡愁中国”蕴含着当下中国在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力和反思。其原因在于,现代性要素的注入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同时也遭遇了乡土“褪色”的潜在挑战。另一方面,“乡愁中国”也蕴含着对中国传统价值的重新发现过程。“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历史传统的内在价值,并建立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联结,进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1.
重农轻商、重义轻利、重传统经验轻现代创新是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文作者对布依族生产性文化的特征和表现进行了探索,揭示了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弊,并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重塑布依族文化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正应朋友之邀,我在台风"玛莉亚"进入江西之前赶到了赣州,参加"2018江西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回顾大会林林总总的内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赖声川、王明夫对话乡愁"这一环节了。一位是戏剧大师,一位是经济学家,是什么让他们牵手登上同一个舞台?是桑梓之情,是故乡之因。赖声川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1983年,29岁的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台湾,任教于  相似文献   

13.
刘春香 《传承》2014,(11):130-132
民俗文化是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民众知识和民间智慧的结晶。河南是著名的民俗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厚重,河南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认真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现代经济价值,科学规划、开发、设计、宣传、营销,使民俗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品并走向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源自历史又存活于现实,其传承发展皆来自民间,是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民众生活实践。"互联网+"时代,传统民俗文化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创新思维为民俗文化活态化增添动力,从技术、传媒、文化等维度展现民俗文化活态化新特色。  相似文献   

15.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家国情怀和价值情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生要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文明的溯源性成果。重庆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民族文脉炽盛,乡风民俗醇厚,文化特色独具。我们以"基于重庆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整合的实践研究"为抓手,积极寻根乡土民俗,以优秀民俗文化丰富学生生活,丰泽学生生命,丰实教育内涵,对提升教学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审美文化及其心理和行为。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及其发展变迁轨迹,以保护和传承布依族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的变迁大多是在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等外界因素主导的基础上发生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然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乡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因此,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民俗文化变迁角度去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6)
<正>7月28日,"中华一家亲·布依风情浓"2017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六月六"活动在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布依古寨举行,来自吉林、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及周边县市区布依族同胞代表、台湾阿里山邹族群同胞代表和当地布依族群众上万人汇聚贞丰纳孔布依寨,共享传统文化盛宴,同庆一年一度的布依族"六月六"民族风情节。国家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在贞丰县设立。"六月六"是布依族作为古老农耕稻作民族的历史见证,以祭祀、歌舞  相似文献   

19.
蒲月英 《乡音》2015,(3):18+2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截至目前,共有8个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井陉县7个、石家庄市鹿泉区1个。由于认识不足、措施单一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  相似文献   

20.
谢山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16-119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纯朴自然的内容,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布依族的多元文化孕育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