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影响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采纳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政务微信公众号关注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究各因素对用户采纳的影响。研究显示,感知有用性和和相容性对用户行为具有直接的显著影响;网络外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娱乐性通过相容性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应通过增强服务质量、优化界面设计、丰富发布内容,提高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以人性化用户体验为主导,进而提高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的采纳。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信公共服务近几年取得较大进步,但工作理念不适应、回应时效不及时、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准确定位政务微信公共服务的功能,创新政务微信公共服务的内容,完善政务微信运营保障体系,强化用户关系的管理,优化政务微信的多平台联动,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满足社会民众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4)
微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交往工具,具有立体的沟通形式、多元的社交方式和一些特色功能,具有即时性、精准性、私密性等特点,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渠道。我们应发挥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创新沟通机制实现"微交流",打造新渠道拓展"微阵地",整合资源实现"微合力"。  相似文献   

4.
正政务微信的未来发展可归纳为"421"模式:轻悦化、数据新闻化、社群化、联盟化成为政务微信发展的四大方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改革成为政务微信的转型重点,大数据则成为政务微信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点。政务传播轻悦化模式。轻悦化即传播过程的轻松和喜悦,轻悦化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模仿网红的传播方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务微信研究:特性、内容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微信以其即时性、隐私性、互动性、经济性等独特优势在众多网络社会化媒体中异军突起,并在政务传播发布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对微博公众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通过观察法和测试法,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政务微信的账号特性、发布内容和互动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政务微信账号数量的迅速增长,政务微信的服务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明确政务微信的功能定位,提高政务微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从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服务方式以及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对政务微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公众的视角出发,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认知、阅读、关注、可用性评价及感知价值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个体因素与政务微信因素对关注行为、可用性评价及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后,针对政务微信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6,(6)
正三亚市天涯区自相继成立268个政务工作微信群起,工作状态从"纸上办公"到"指上办公"产生转变。工作微信群突破以往文件传达速度慢、多部门不互通的局限,从而使工作效率提升。在"秒时代"下,政务工作表现为行动迅速、不受时间限制。2014年12月25日,海南省三亚市成立了第一个政务工作微信群,并逐渐推广到三亚市各单位。此后,三亚全市各机关单位开始转变工作状态,天涯区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政务微信的发展要想更"接地气",应珍惜用户的体验,不同部门的微信公号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注重信息发布和有效服务的平衡,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具体的、实质性的、属于办事流程环节的回复。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的发展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也包含了所有中国人的选择和梦想,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向如何把握,如何发展更快等问题,使中国政治发展这个课题变得十分具有魅力。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学者很多,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少,但在发展中的中国,在发展的时代,发展的话题永远是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主题。只要发展的脚步不停止,现代化就一直在发展持续中,作为其中一个侧面的政治发展就一直是有待于研究和深化的课题。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与迟缓的自然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以君主制为支撑的政治体制也延续了几千年。…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2014,(8):109-109
正2014年7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政务微信发展年度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政务微信总量已近6000家,其中公安微信数量数量最多。从职能部门看,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安政务微信总量达1094个,居首位;其次是共青团微信,总量为408个;各级政府直属、下属及派驻的办公室微信303个,居第三位;全国检察院系统的政务微信180个,居第四位;全国文物旅游系统的政务微信168个,居第五位。  相似文献   

11.
微信是政府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新型平台,顺应了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要求。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的特点表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便捷性、微信信息发布的精准性、微信支付功能的即时性以及微信互动的私密性等方面。借鉴"武汉交警"政务微信平台的运营经验,可从完善政务微信互动形式、拓展政务微信服务范围、构建政务部门配套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从机构设置的数量来看,目前我们的基层政府对于政务微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功能上来看,大多数政务微信重发布,轻互动;从人员组织安排层面来看,政务微信缺乏足够专业的人员配置。政府部门在未来应该加强对政务微信的认识,增强团队的专业化建设,立足本地,做好定位,从而推动政务微信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整体分布、账号管理、发布、互动、服务等维度出发,对上海市政务微信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构建全面覆盖多个维度的政务微信分析评估框架。基于研究分析的结果对提升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力和成效提出建议:政务微信在整体布局上应从"立体化"全面开花迈向"关联式"顶层设计,在账号设计上应从部门导向转向用户视角,在信息发布上应从重产出变为重效果,在政民互动上应从问答走向互动,于在线服务上应从信息查询迈入全流程办事,在评估方式上应从单账号、单维度转为整体性多维度。希望本研究有助于提升上海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力和成效,并为全国其他地区政务微信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力拓展政务微博的民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网民已达4.57亿。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也随之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个体网民话语权进一步得到加强,问政信息通过实时化、碎片化、关系链式的传播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微博也因此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问政渠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开始借网问政,政府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开微博蔚然成风。如何借微博之力,达沟通之能效?微博问政能否成为促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新渠道?如何使微博在透明化问政、帮助党政部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探讨。为此,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就此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从整体分布、账号设计与运维、发布、互动、服务等多个维度对上海市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上海市政务微信开通数量稳步增长,多层级、多区县、多部门格局初步显现;微信界面与功能设计更趋人性化,但仍具提升空间;微信发布内容实用,形式多样,频率适中;微信互动方式人机结合,回复及时,众包合作;微信定制化信息服务初现端倪,全流程在线办事尚未突破。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政务微信发展提出建议:基于实际需求,打造立体化交叉式的上海政务微信群;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微信账号的界面、功能、内容和互动方式;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实现全流程微信办事;与微博、网站等渠道相结合,建立跨平台的协同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林伟 《岭南学刊》2012,(4):121-125
回归后本应削弱的澳门社团政治功能为何得以延续和强化?澳门社团政治功能的实现对澳门社会的长治久安又有着怎样的威胁?通过分析澳门社团政治功能于法规范的内涵、其延续和强化的原因以及澳门社团政治功能对澳门社会的负面影响,应推进社团民主法治化建设以完善其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8.
2009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区管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健全决策及执行情况责任机制,试行行政问责"的工作目标。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和思考,结合上述构想和工作实践,创新思维,编制了政务监督管理计算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6)
正自三亚市检察院工作微信群建成以来,微信办公在检察院各个部门全面推行,为信息化时代的检察工作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参考。"时间向前,又是一年,祝各位兄弟姐妹们新年快乐!"新年第一天,三亚市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陈亮亲切地向同事们送上了第一声问候。随着一声声的提示音,三亚市人民检察院的微信群醒来了。  相似文献   

20.
王荣芳 《人民论坛》2012,(8):114-115
县志在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两代充分发挥了作为政治社会化载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介绍地理、历史和文化增强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用荣誉激励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品德和行为,用巧妙的技术化规定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等。新中国在重修县志过程中亦应重视其政治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