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存政治、生活政治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生存政治阶段的主题是满足基本生存,生活政治阶段的主题是追寻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用生存政治、生活政治概念考察我国乡村社会变迁,发现当下乡村正处于从生存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过渡期。从日常生活视阈来看,我国在传统农业社会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农业起步阶段,都维持着一种生存政治的状态,相应的治理也以维持生存为导向。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使农民基本摆脱生存政治状态并开始向生活政治状态过渡。转向生活政治的乡村治理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供多元的社会参与方式、生活方式选择,促使治理方式由宏观的事本主义向微观的、以服务为主的人本主义转型,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供更多价值观念、情感链接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宋国友 《党政论坛》2008,(22):25-25
美国的金融危机,正朝恶化中演化。作为一个让美国政府不得不全力应对的历史性事件,它将对美国本身至整个世界产生诸多重大后果。 大致来说,危机的政治后果可以从非常传统但同时又有效的三个层次加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美国国内政治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最重要的政治后果有两点: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给定前提、深层基础、重要领域和价值指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性决定了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遵循利益实现与利益整合相结合、自发生成与自觉灌输相结合、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制度化、人格化、大众传媒化路径深入日常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不动以“保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世界人权政治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德意日军国主义暴行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惨祸,《联合国宪章》特规定该组织要“增进”、“激励”、“促进”、“助成”、“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但《宪章》第二章总则中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因此,  相似文献   

5.
苏共的解散与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的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然而,作为主流力量,俄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决斗争,冷静反思社会主义理论与策略,产生了相当大的政治影响,使社会主义运动在俄罗斯又出现了转机。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私人财产权的起源、发展及其政治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的一个分析思路是 ,从产权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分析西方社会民主制度的产生、发展、性质和缺陷。该文首先分析了以契约本位观为主导观念的西方财产权概念和结构 ,以及它的发展演化的政治意义 ;接着分析了财产权发展的政治结果即现代民主是如何起源的 ;然后分析了财产权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上和理想上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 ,并试图回答西方社会有没有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认同除了要注意阐释、论述、宣传和教外,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生活世界不仅表现为具体、琐屑的日常生计活动,其背后也体现出一定社会的知识储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生活世界关涉文化与价值,体现出世道人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生活世界主要包括: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构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通过公共生活与公民社会的构建逐步形成生活世界的良序与良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对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的重构等。  相似文献   

8.
赫勒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自在的对象化"领域来界定日常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这为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要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遵循日常生活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转化为学生的"日用常行",使其沉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自在而不自觉。要注重从创设符合学生日常认知的具体形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尊重学生的利益诉求三个维度来寻求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存在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场域。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意识形态性和理想性与日常生活情境性、多元性和实用性的矛盾和张力,使得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日常生活相疏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仪式和情境、社会实践和个体自觉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使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聂坤 《党政论坛》2010,(19):38-39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的统一,是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的统一,政治性与学科性的统一。从哲学角度分析,“本质”即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1.
<正>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的统一,是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的统一,政治性与学科性的统一。从哲学角度分析,"本质"即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6)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然而,当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工具化、理想化和知识化倾向,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切实增强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论断,从日常生活维度解释其科学意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日常生活场域意识形态领导权建构过程,也是日常生活主体量变与价值观念同质化过程,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与化日常生活的辩证统一过程。日常生活虽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基,其发展性激发践行动力、情境性提供践行素材、重复性稳固践行习惯、可视性观测践行程度,但也易因主客观要素制约产生本质识别与理性认知困境、情感排斥与情感疏离壁垒、行为失真与行为固化障碍。为此,须以日常生活利益为根本、以日常生活思维为导向、以日常生活话语为工具、以日常生活仪式为载体,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凝魂聚气。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必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即为意识形态教化,同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寓所"所在是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逻辑基础在于意识形态理论自身。意识形态产生的本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前提;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根据;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是最基本层次的实践活动,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进而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价值文化只有融入日常生活,特别是实现与"现实的人"的对话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独特的功能优势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构建必要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必要性分析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到自觉的内在机理,促进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践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桎梏,更新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为广大后发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已经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现代性的内涵,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0)
新政治人类学是一门融合政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学科内涵的新型学科,同时是对传统政治人类学的创新。随着全球化影响及其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渗透,传统政治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该学科自身的发展。因此新政治人类学重新对其研究空间进行学科上的界定。田野调查中的田野,不仅指代依附或扎根于乡村与社区中权力的实施及利益的分配过程,而是致力于适应时代发展,通过多元形式展现出来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19.
政治转向是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它是对现实中技术治理不断推进的理论反思;另一方面,它是技术哲学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当代技术哲学的政治转向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层内涵,具有拒绝技术中立化、强调技术与政治互构、支持技术民主的基本特征,以技术权力、技术政治和技术民主为核心问题,包含批判主义、建构主义和解释学三条主要研究进路。既有的政治转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国情,把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审度的政治转向来推动当代中国技术哲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世界视域下的腐败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的第一活动空间及互动交往的文化世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重情感,其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人情。日常生活世界是腐败发生的情境因素,其结构和规则直接影响公职人员对腐败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对腐败情境定义的认知偏差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操纵策略共同促成了腐败的发生。端正日常生活世界的态度、匡正腐败的情境定义、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能有效治理公职人员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腐败问题。保持日常生活世界的纯洁性是公职人员忠诚履职尽责、切实维护党的纯洁性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