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族的铜鼓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的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勤劳的成员之一。水族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是构成了水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在“蒙昧”或“野蛮”时期,中国便开始闪现出文明的曙光,迈步进入了“青铜时代”,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绝好的证据。从夏开始,历殷商、西周至春秋战国,青铜时代长达十五、六个世纪,发展相当充分,器物多样,形制复杂,纹饰精美,铭文丰富,标志着中国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战国以降,铁器勃兴,青铜文化在秦汉便呈现衰退景象,然而,在中原的青铜时代过去之后,南方民族的“铜鼓文化”又继之而起,在许多民族中广泛流传,放射出神奇的光彩。本文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青铜艺术与技…  相似文献   

3.
《桂海论丛》2021,37(3)
铜鼓研究是19世纪末由西方学者从东南亚开始的,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外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古代铜鼓上,对活态铜鼓文化关注甚少。20世纪80—90年代,活态铜鼓文化研究在中国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自21世纪以来,活态铜鼓文化研究走向繁荣,中国成为了活态铜鼓文化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蓝英参 《当代广西》2011,(12):51-53
东兰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群山王国之中,红水河自北向南穿过东兰全境115公里,早在青铜器时代,壮族先民们就在红水河沿岸生息繁衍,狩猎农耕。面对险山恶水,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民众,产生了许多幻想,于是铜鼓被先民们当作"神物""灵器",最早流传于红水河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东兰各个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俊 《当代广西》2011,(9):56-56
“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这说的是壮、瑶等少数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铜鼓。在全世界现存的2400多面传世铜鼓中,河池就拥有1458面,占世界传世铜鼓的60%以上,在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占世界铜鼓藏量的四分之一,占中国馆藏量近一半,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相似文献   

7.
铜鼓     
《今日广西》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8.
对中缅、中老跨境民族的传世铜鼓进行比较研究。老挝、缅甸、中国和泰国的黑格尔III型铜鼓在鼓形的设计上已基本定型,纹饰的发展规律基本相同,一些铜鼓纹饰非常相似,可能已有专门生产此型铜鼓的作坊,不排除四国在铸造技术上互相交流甚至铜鼓在某地铸造后再向他国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正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从远古到现代,铜鼓跨越了二千七百多年的时空,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及迁徙、融合,形成种种经济、文化的关系,一路记刻着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少数民族在铸造、音乐、美术、舞蹈、宗教等方面的成就,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铜鼓文化。铜鼓的起源铜鼓是源于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现在云南中部偏西的洱海地区,春秋传入广西,秦汉后在广西中东部融入汉文化和越人文化得到全盛发展。由于  相似文献   

10.
越南学者陶维英所著《越南古代史》第三编《铜器文化和雒越铜鼓》,对东山铜器文化的渊源关系提出了两种自相矛盾的评价。一方面承认:通过百越和越族的铜器文化比较,战国时代的汉族铜器文化很有可能对雒越铜器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即可能是由于战国铜器对岭南百越人铜器的影响,以及越族人铜器对雒越人铜器的影响,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现住居华南和印度支那北部的大部份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上,风俗上以及语言上的联系。所有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八四年一月二日,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在昆明举行了第二次会议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民族历史、冶金铸造、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红铜鼓     
黄佩华 《当代广西》2006,(10):64-64
光芒四射的太阳,舞蹈的羽人,细长的独木舟,优雅的翔鹭,跃跃欲试的青蛙,水的波澜,奇特的纹饰……这些生动的图案共同组合在一个桶状的铜器上,这就是铜鼓。铜鼓生于何时又始用于何年何代,这恐怕是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不过,一面从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似乎可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只铜鼓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代濮人和骆越人的器物。铜鼓是有名字的。从已经出土的铜鼓中,专家已经起了一大串名字,它们分别是:万家坝型铜鼓(滇)、灵山型铜鼓(桂)、石寨山铜鼓(滇)、遵义型铜鼓(黔)、冷水冲型铜鼓(桂)…  相似文献   

13.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4.
壮乡铜鼓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铜鼓仅存2400面,我国保存有1460面,其中,大多数铜鼓分布在我国南方。壮乡广西全境几乎处处分布着铜鼓,其民间实物藏量仍有1400面左右,几乎与全国馆藏量相等。广西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世铜鼓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且不少地方仍在使用这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丘北铜鼓     
我的家乡云南丘北县所有的出土文物中,最具“神权”的当数国家一级文物草皮铜鼓。它是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75年)所制,出土于丘北县原戈寒乡草皮村,故名草皮铜鼓。鼓重63.2公斤,高39厘米,呈胴、腰、足三段,胴、腰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6.
铜鼓趣谈     
铜鼓在我国流传已两三千年,地区分布数万平方公里,使用的民族众多,其用途也随时代、地域和风俗不同而有所变化.铜鼓是作为乐器问世的.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它已成了很普通的传统乐器.贵州布依族"岁时击铜鼓为欢";苗族"好吹芦笙、打铜鼓为欢";广西都安瑶族过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时,男女青年大跳铜鼓舞;广西西部山区壮族至今每年农闲之时,相邻各村的农民仍好聚集在村郊敲打铜鼓,青年人常于此间轻歌曼舞,谈情说爱.铜鼓还有其他特殊的用途,如一些民族在祈求吉利或迎神赛会的盛典活动中常用铜鼓.铜鼓由于音高声大,古时也用作传信工具.在打仗时,用敲击铜鼓召集邻众参战,或以此激发斗志.部落战争时,双方都很注意夺取对方  相似文献   

17.
李甫春 《当代广西》2004,(10):14-15
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连接地带的各个国家,广泛分布着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文化渊源关系的庞大族群。这个庞大族群包括:中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等8个民族;越南的岱、依、泰、热依、(氵阝历)、布依、佬等7个民族;老挝的老龙族和  相似文献   

18.
铜鼓和苗族     
近百年来,有不少中、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对铜鼓进行了研究。但迄今有关铜鼓的一些问题,仍无定论。特别是关于铜鼓的起源和流布,在研究铜鼓的著作中,是经常提及的问题。本文拟就史笈资料,结合出土实物,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极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侗族与铜鼓     
铜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多在节日或某些隆重的场合使用。铜鼓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旁有耳,花纹奇异。铜鼓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自从汉代伏波马援将军征战骆越获得骆越铜鼓以后,西南地区屡有铜鼓出土,文献对铜鼓的记载也不绝于史。直到现在,西南的许多民族在节日集会时还使用铜鼓,珍贵铜鼓。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制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一员。不仅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有铜鼓的考古资料,而且在彝文文献里有制作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滇、桂边境的彝乡村寨,铜鼓礼俗还保存在节日文化和“腊摩”的彝巫文化之中。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发掘、整理和公开问世,更有力地证明彝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