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烈动荡中的世界文化沈修经济衰退引发文化萎缩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经济衰退,直接波及和影响到文化发展。很多国家文化事业停滞、萎缩,到1992—1993年已达到严重的程度。由于各国银根紧缩,传统的政府文化事业拨款和企业、个人赞助大幅度减少,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
朱晓艺 《今日民族》2016,(10):24-26
正1984年,国务院把大理列入对外开放城市。开放后的大理,吸引了零星的外国背包客和自助旅行者。那时候的大理,只有唯一一家涉外接待宾馆——大理第二招待所。1986年,大理古城人民路上开起了第一家咖啡馆——"友谊咖啡馆"。他的创办人尼玛说:"从那时起,嬉皮文化开始在大理慢慢兴起。"嬉皮文化源于西方,主观上反叛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客观上却促成了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企业文化是一种舶来品。它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于8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热潮。但是,当作为舶来品的企业文化,置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这个大背景下,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这块广懋肥沃的土壤之上,便在中华民族文化乳汁的滋润催化下,不断发生嬗变和升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重视其中国本位的价值取向。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到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和《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中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本位的认识与再认识。其主要意义在于关涉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提出了构建中国本位的思想文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陈理慧 《理论月刊》2008,(8):120-122
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汹涌澎湃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入侵,被城市文化鄙弃与排拒的乡村文化非但无法融入到城市主流文化中去以优长互补的形式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反而在其冲击下走向分化、崩溃。民间道德文化的体现者刘高兴既无法融入到城市主流文化中去,对道德堕落的城市文化进行改造,又无力改变、拯救处于道德崩溃中的传统文化,只好与自己置身其中的传统文化体系一起走向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7.
华夷文化秩序观中潜在的"自我中心"意识在明清时期进一步蜕变成"文化自大"心理,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文化心理的作用下走向了闭关自守,失去了自我进化的历史机遇,继而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出现了"文化自卑"心理,进而引发了以"文化自省"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以及"旧学与新学"的交相争辩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化,中华民族在其指引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再次树立了文化自信心。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自觉为基础,以开放包容为前提,以文化自强为根本。  相似文献   

8.
当西方文学的价值系统被视为优越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现代西方被等同于在时间维度上领先的"新",古典中国被等同于在历史进程中滞后的"旧", 片面的追新逐异隐藏着割裂汉语文学传统的危险,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成了缺乏对西方话语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唯西方化.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深入传统内部清理并反思传统,而一些当代作家却因为对传统的无知而抛弃传统,以至于试图通过生硬的文化嫁接将西方传统当成自己的文化根基.让人纳闷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成水火不容的东西,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割裂传统是"现代化"的必要代价.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考察近百年来儒学在海内外发展的命运可以发现,儒学研究者对其态度大致经历了从全面批判到积极肯定再到创造性转化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在海内外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不但可以与现代文明相适应,而且能够对治由西方文化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王大丽  ;吴廷俊 《传承》2010,(15):56-57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振闻 《求索》2022,(1):30-39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陈志远 《新东方》2013,(5):54-61
迅猛发展的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化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西方传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冲击。本文希望通过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和阿布扎比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比较研究特别是城市规划之于这两座城市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对前述的挑战问题作出一些回应。本文的假设是"基于特定的背景和限制性条件,阿布扎比的‘水平功能分区’城市规划模型较迪拜的‘垂直功能科层’模型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和更少的劣势"。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阿布扎比的城市规划模型可能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更为有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首先,感谢各位专家、领导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尧治河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研讨会。去年,我们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尧治河村,进行"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之旅,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为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基层善治等寻求文化解答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有别于西方文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外在一个深刻的转折时期,一百多年来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在今天特别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结构上看。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文化可分为三个由表到里、由浅到深的层次,这就是物质、制度、观念,观念也即狭义的文化。每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相互影响时.变化程序总是由物质到制度再到观念,这一逻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杰 《思想战线》2008,34(1):139-140
从宗教的视野观照可以发现,围绕中国近代杂志形成了一个以西方宗教为主体的新学,与以孔孟之道为根本的旧学进行"文化领导权"(hegemony,葛兰西语)博弈的场域.无论是最早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杂志,还是后来由知识分子主创的一系列期刊,都与西方的宗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杂志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权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8.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研究"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起源、形式、性质、发展"等方面的解读,破解西方人把当今中国称为"礼治"国家,而不是"法制"国家的陈旧观念,促进中华传统礼治文明与西方现代法治文明有机融合,更好地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也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