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读书随想     
郝安 《学习导报》2010,(1):57-58
一灯如豆,四壁清辉。最好是夜,最好有雨。读书人握着一杯香茶走进书的世界,就等于是步入了另一片新的天地。书中乾坤大。读书,可以居斗室而望蓝天,处僻壤而观沧海;可以对秦汉冷月,读唐宋乐舞,听荷马悲歌,品但丁神曲:可以和史家、哲人、朋友漫步林阴道上,披肝沥胆,载笑载言。  相似文献   

2.
在迎接建党9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献给党的最好礼物,无疑是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最优秀的党员。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呢?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做最好的党员》一书,作为党员教育读物内容形式创新的重要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员培训首选读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读物。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马翠玲 《党的建设》2011,(10):35-35
党政读物《做最好的党员》一书叙述了一个个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阅读此书,总会被书中最优秀党员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总会被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书中鲜活的事例,具体的场景,真实的人物,触动了我的思想、心灵、观念、态度和行为。向最优秀的党员靠近,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向最优秀的党员学习。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而书的封面就是环境。城市首先展示给人们的是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环境就是优势,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效益。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6.
语丝     
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谈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一篇美好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忧虑是人生的劲敌。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韧。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事物的源泉。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不学会评价自己,就不能评价别人。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射出去的箭,说过了的话,度过的日子。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相似文献   

7.
无论以书为友还是以书为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知己!一本好书通常是记载生命的最好的瓮,它蕴藏着生命中思想的瑰宝,因为思想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因此,最好的书是词汇之佳句,思想之瑰宝,最值得去怀念,去珍藏,是我们永远的伴侣和慰藉者。书是永恒不朽的。它是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8.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2,(17):10-10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对于官员来说,读书还可以养气、静心、励志、节欲,保护自己全身而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书中自有护身符”。当然,关键是要读好书、善读书,每遇精彩隽永之语,须赏之记之,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9.
书与精神文明○张玉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越来越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所关注。我作为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天天与书打交道,日益感到书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太密切了。人类创造了书这样一种精神成果,而作为精神成果的书又无时无处不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有文字...  相似文献   

10.
肖健 《党建》2010,(7):53-53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1,(29):64-65
《做最好的党员》一书,摒弃“假大空”传统说教模式,立足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的岗位实际,告诉我们最好的党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怎么学”,以典型案例和精彩点评,通过平白的语言,诠释一个困惑了几十年的大难题:在和平年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优秀的党员是如何“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宋铭月 《求贤》2008,(8):34-3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发展步人了历史最好的时期,让世界瞩目。盛世修志.各条战线、各个地方纷纷撰写志书。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本行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在中国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发展地方志事业.志书的质量是关键.而志书质量水平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沧南  彭臻 《学习月刊》2010,(21):18-19
毛泽东既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革了一辈子的命,也读了一辈子的书。他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读书,不单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搞好下作,而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他把读书看成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文豪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百多年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励志畅销书阅读的时代。每年都有几本畅销书在读者嘴边流传,相信很多人读过《把信送给加西亚》、《邮差弗里德》。总之,这样100来页,定价在20元以内的书有很多。有这样一个感觉,这样的书看得越多,越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其实读书后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正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以书为友     
书能清心、书能养性。一个人以书为友,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时不孤独,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保持一种雍容大度、潇洒达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蒙本曼 《世纪桥》2008,(3):80-81
《技术的报复》一书对令人沮丧的技术“报复效应”做了发人深思、妙趣横生的探究。作者在运用墨菲法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即使不考虑人类习性之类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等复杂系统的未来状态也是极难预料的。计算机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电磁辐射,像其他许多报复事件一样,是技术在以某种方式向人们提醒其他事物的价值。根据墨菲法则,避免计算机报复效应的最好、也许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护那些与计算机无关的技术和资源,只有这样,计算机对人体的危害才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忙碌,家庭的琐事,使读书已成为一种奢求。曾排出一个又一个读书计划,但终因缺乏恒心、无法坚持而终止,也曾强迫让自己睡前看书一小时,但往往是丢书入梦,清早起床,地上拣书,书成了催眠药。  相似文献   

20.
谢家林 《当代贵州》2011,(21):62-62
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或奋斗目标,但实际能身体力行并如愿的人其实寥寥无几。不少书是读者被书名或舆论的诱惑将其请到书架,而书的最终命运十有八九是被束之高阁。有书不想看、看不了无疑是一种尴尬的现象。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是显得太过功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