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辽 《唯实》2004,(2):94-95
在我国 ,除了有一家《杂文报》、一家《杂文月刊》、一家《杂文选刊》外 ,在定期出版的刊物中 ,专门辟出“杂文随笔”的专栏、期期刊登杂文随笔的 ,就我所知 ,只有提倡“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的《唯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 )杂志一家。单是这一点 ,《唯实》的这一做法 ,就使我十分钦敬。因为 ,鲁迅说过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 ,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 ,有时研究淋菌 ,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 ,是渺小 ,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 ,但在劳作者自己 ,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和人生有关 …  相似文献   

2.
近期以来,时有鲁迅著作重印翻印、走俏书市的报道。有的还大登广告,将重加“包装”的鲁迅杂文与周作人等人的小品、随笔一道,冠以“十大名家”之类名目“推出”,并宣称:并非仅京沪文化重地,即使在灯红酒绿中大嚼“生猛海鲜”的某些南方城市,居然也出现了“鲁迅热”。  相似文献   

3.
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常剪辑或引用各类报刊的新闻、言论、轶闻等作为其中的引语,并使之与创作主体之间产生互动关系,以引语性的话语方式在语言的丛林中积聚起思想的锋芒,穿透各种意识形态编织的权力网络,揭示各种话语背后的权力机制,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鲁迅上海时期杂文采用的引语性的话语方式,使所引之语(他人的声音)和作家自己声音之间产生了寓言性的联系,有利于鲁迅打破所引用的话语的规定性,捕捉到话语发展的新的被掩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徐强 《唯实》2003,(5):92-94
中国是诗的国度 ,也是杂文的国度。《诗经》里有一些篇章 ,比如《相鼠》 :“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我觉得就是很精彩的杂文作品。从国风中燃起的杂文火种 ,虽然时明时灭 ,历经风雨 ,但却顽强地穿越了千百年来的浩瀚时空 ,薪火相传 ,绵延不绝。现代杂文由于鲁迅的积极倡导 ,身体力行 ,无论题材还是样式 ,都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堪称当代杂文之滥觞。郭沫若尝言 :“鲁迅之前 ,无一鲁迅。鲁迅之后 ,无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风骨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为了正义公理、自由民主而摇…  相似文献   

5.
刘成信 《唯实》2000,(2):61-63
1999年飞逝,20世纪终了,新的千年来到,历史翻开又一篇章……1949年共和国成立迄今,刚好经历半个世纪。杂文,这个从新政权诞生起就不被人们看好的精灵,历经坎坷,终于在世纪末的文学园地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文学大家族中的蓬勃力量,日渐显出不同凡响的魅力和生命力。因此,1999年的杂文,更值得我们认真品评和回味。 杂文,尽管可以纵览千年历史,剖析纷繁社会,但就其指向无外是两大方面,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从鲁迅的杂文中便可一目了然。鲁迅的杂文或以匕首、投枪之锐指向统治者及其维护的社会制度,或以哀其不幸…  相似文献   

6.
鲁迅《野草》作为散文诗精品,期待着“诗”之研究的深化与突破。《野草》之所以被称为“诗,”关键是它明显具有“诗美”。它的诗美追求主要体现于意象、语言和意境之中,具体表现为荒诞诡谲美、幽婉朦胧美、沉郁悲壮美和瑰丽曼妙美,既有现代文学簇新风貌,又不失传统文学古典神韵。  相似文献   

7.
以报刊、出版为代表的现代传媒自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它对鲁迅杂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首先,现代传媒为鲁迅杂文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与物质载体,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争取言论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成为鲁迅“释愤”、“抒情”的有效媒介;其次,鲁迅利用现代传媒这一空间和阵地,使杂文写作成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和享有,他以杂文书写使舆论空间与被排斥的沉默的大多数之间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8.
近期出版的《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对鲁迅杂文的艺术品本质展开探讨,以其自成系统、深层掘进、新意彰显的特色,成为鲁迅杂文研究领域的一本好书。该书探寻了隐藏在"匕首投枪"功能作用背后的"释愤抒情"的主体意识。开展诗性精神、诗性创造、诗性渊源、诗性价值研究,说明了鲁迅杂文突破了古文的藩篱,完成了现代性的质变。  相似文献   

9.
记得,毛泽东同志曾要求领导干部“读点鲁迅”。我理解,读点鲁迅,主要是读点鲁迅杂文。我还觉得,鲁迅杂文固然要读,而其他人的杂文,例如眼下报刊上时常发表的杂文,以及现当代人的杂文集等等,也该读一读。领导干部多读点杂文,从哪方面讲都是无害而有益的。杂文的主要特点是开展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矛头所向自然是假、恶、卫之类。所以人们将杂文比作匕首、投枪、银针、解剖刀,是很恰切的。杂文瞄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假、恶、丑,区别对待,加以抨击,“使不是东西之流缩头”,使有毛病的入改邪归正。其实,在很务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论“超越”     
几十年前,巴人先生曾提出过“学习鲁迅超越鲁迅”的口号,七、八年以前文坛又重提此事,引发一场争论,笔者当年也曾参与争鸣。有人认为“超越鲁迅”的口号不现实,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我则对“悲观论”持反对意见。我认为,新时期杂文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杂文,其发展趋势和水平已证明了“悲观论”的破产。尽管目前海内处第一流杂文家中还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全面超越鲁迅先生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但从总体创作水平来看,当代杂文的创作水平不仅远远超过“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