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律师制度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作为一种法律现象 ,其产生不是随着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 ,古罗马很早就有了律师萌芽 ,而在古代中国 ,却始终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律师。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个人权利的追求、对抗式的诉讼等等都是律师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本文区别古代中国讼师和律师概念 ,比较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社会的诉讼制度 ,分析律师制度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柏欣 《揭阳论丛》2008,(1):66-71
党员权利是党内民主的逻辑起点,保障党员权利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加强对“党员权利”这一基本概念的探讨和研究,能为解放思想,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促进党内民主建设扫清理念障碍。本文从党员权利的涵义、党员权利与公民权利的联系和区别、党员权利的实质与党员权利的限度等三个方面,对“党员权利”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占有的含义、构成要件及占有性质是占有制度理论研究的起始问题。占有首先是经验性的实证概念,表达了对物事实上的控制支配状态。而构成占有,需要有特定的具有权利能力和自然意思能力的主体、有作为有体物的客体以及体素和心素要件。心素是必要的,一种非严格的意识到自己正控制和支配物的意思足以构成心素。占有在不同状态和规定下的性质不同,因而显得十分复杂。在民法占有制度下探讨时,作为主要学说之一的权利说并不适宜用来说明占有的性质,占有应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制度审核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国跃 《探索》2007,(3):184-188
《物权法》为新中国第一部形式物权法,它对我国既有的物权规范进行了制度审核,重构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征收制度、征用制度、遗失物规则和担保物权制度。《物权法》结合民事立法趋势、民法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尚付阙如的预告登记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地役权制度和占有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构建,显示出立法者顺应时事发展潮流、借鉴他国制度设计、填补我国法律空白的勇气与信心。将来的民法典应当进而补充规定先占取得制度、添附制度、取得时效制度、典权制度,并规定占有与登记的权利推定效力,明确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5.
工会的经费和财产,是工会权利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保护工会对其经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  相似文献   

6.
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之中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资源产权是指特定的森林资源被权利主体直接支配,并使权利主体享有其利益的权利.其本质在于用法律将特定的森林资源归属权赋予森林资源权利主体,并赋予其对该森林资源直接支配的权利,享受其利益并同时排除他人对这种支配与利益享受的分割和干预.目前,我国大量存在滥伐林木、乱占林地、大肆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现存的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林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季辉  郭宇 《世纪桥》2009,(1):39-40
党员具有党员与公民的双重身份,因此,党员既享有党员权利又享有公民权利,本文从分析党员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各自涵义入手,阐述了其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保障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求实》2021,(4)
城镇化是城市空间生产关系重塑和再生产的过程,资本、权力和文化则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要素,而城市居民对上述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城市权利结构。权利结构失衡是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状态,其本质就是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城市权利关系中的展现。城镇化形塑出新的城市权利结构,而维持权利结构的相对平衡则是检验城镇化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树立正确的"权利失衡"观,更需要从资本、权力和文化等引发权利结构失衡的关键要素入手,推进城市权利的合理化分配。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8,(2):56-57
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最近在学习新党章时,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有了新的认识,但是自己作为预备党员,在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时,与正式党员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0.
从信访的权利性质看其制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鑫 《理论学刊》2006,(6):96-98
本文从信访权利性质入手,论述了信访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其制度功能定位问题,认为信访权利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与自由权利,具有宪法权利的性质;信访制度在中国现有国情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信访制度的功能应当定位在通达舆情、疏导民意和进行权力监督上。  相似文献   

11.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具有自身特征,在世界上发展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其他制度难以比拟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是权利救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对传统救济机制的超越、创新和必要、有益的补充。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现实国情,通过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拓宽权利救济渠道,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权利救济需求,发展和完善权利救济机制,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魏丽莉 《唯实》2011,(10):61-65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体现了不同产权形式安排下中国共产党和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还权赋能,不断保证农民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历史,这是党执政兴国、富民安邦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建立行政权力在市场活动中的合法边界,在保障和尊重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权利和选择不同产权形式的自由权利之间达成均衡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漫议权力、权利及二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作为政治学用语的“权力”和“权利”两个概念,在现实社会中频频叫响,显然,这是中国正在进步的响亮足音。然而由于“权力”和“权利”普通话的读音不好区别,加上一些人不懂得或不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含义,使用中常常混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关系,造成了一定混乱。为此,我们认为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对这两个政治术事加以剖析和正确认识,很有必要。一、权力和政治权力按照一般的理解,“权力”在本质上是指“具有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和“产生某种结果的能力”。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说,自私有制和阶级社…  相似文献   

14.
从权利均衡到利益均衡:和谐社会利益表达中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利益均衡是维持和谐状态的必要条件,是和谐社会利益表达的根本诉求。但权利失衡尤其是利益表达权利的失衡,使得我国当前不同社会群体在非制度化生存环境下的利益博弈中的关系日渐失衡。权利均衡是利益均衡的逻辑起点和重要保障.通过利益表达权利均衡的制度建设可以减轻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格局的日益失衡,形成一个利益结构大体均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吕微 《廉政瞭望》2007,(8):53-53
所谓"哀策",当然是我杜撰出来的词汇,意思是这一策献得十分悲哀,万分无奈。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必须对应起来,即权利与义务。我们不能够承担没有权利  相似文献   

16.
张蕾 《新视野》2001,(3):56-57
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将其房屋的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偿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法律行为。房屋所有人以有期限地出让房屋占有权、使用权的方式,而实现对其房屋的收益权。房屋的承租人支付一定的代价,取得在约定期限内的房屋的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并通过使用获取一定的利益。 房屋租赁关系是通过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自愿、平等地协商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关系。房屋租赁关系的建立使财产能够充分地利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能给所有人和使用人带来经济利益,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求的一种经济活动,也是房地产市场活动的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王结发 《唯实》2009,(6):26-32
康德从其道德哲学的自由意志出发,构建了一套规范的权利体系,证明原始财产的获得是基于纯粹理性的公设。他认为,对“外在于我的物”的占有权表面上关乎人与物的关系,实则是自由意志在法权中表明了自己外在领域的实践能力,财产权的真正根据只能是存在于自由意志中;不受他人意志侵犯的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但由于单方面的意志的冲突,使得在自然状态中的占有仅仅是临时的和偶然的;要使这种自然状态下财产占有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惟有在公民状态使之成为法律占有。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公共利益的救济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共利益是公益诉讼的利益源头,以利益出发,对公共利益进行法权凝练,进而建构社会公益权这种新型的权利,并以此为权利契机,对公益诉讼的主体进行分析,赋予社会中间层组织以原告资格,是对现有权利体系与诉讼制度的完善与修正。  相似文献   

20.
尹新瑞 《理论建设》2020,36(2):96-102
赋权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实务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案主进行赋权需要充分考量中西文化的差异,采取具有文化相关性的本土化策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赋权""权利""道法自然""无为"等思想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权利"观念存在显著区别。由此,在对个体进行赋权过程中应检视个体自我意识与家族意识的关系,对个体进行赋权的同时应强调案主的主体性。此外,通过引导案主觉察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注意力与移情能力,在此基础上承担自我责任,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