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一定     
陈鲁民 《学习导报》2010,(16):61-61
有学问不一定有思想。中国最多的是学问家,不是"我注六经",便是"六经注我";最少的是思想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还是蒙田说得好:"即使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要成为思想家,却只能靠我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不一定     
陈鲁民 《新湘评论》2010,(16):61-61
有学问不一定有思想。中国最多的是学问家,不是"我注六经",便是"六经注我";最少的是思想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还是蒙田说得好:"即使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要成为思想家,却只能靠我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来稿摘编     
《求实》1989,(3)
湖南靖州县委党校刘解龙来稿:在谈到理论研究存在一种“注权理论”时认为: “注权理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一切研究皆围绕着权力旨意而进行,随着权力或权力旨意变化而变化。随着党中央某次重要会议,发布了某一重要文献,理论研究便马上会出现一阵新的热潮,“万文注权” 与“注权理论”共在的是“注经理论”。我国历史上有“六经注我”的先例。解放后,我们的研究几乎全都围绕几位革命导师的著作而进行。本来是在批判先人的基础上的产物,反倒成了后人不可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道家的土地时,一位阿拉伯朋友问我:“你愿意见一见《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的作者吗?”我想起了那本书右上角那个陌生的名字——伊·爱泼斯坦。我按约造访了他。从此以后,我们之间建立了友谊。与其说友谊,不如说是我向一位通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士学习。他知识渊博,懂得许多种语言,能用英、俄、中、法文阅  相似文献   

5.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肖伯纳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倡导人们在交朋友时,不要光着眼于物质的交往,而应该着眼于思想的交流。这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朋友之间的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建立和发展真诚纯洁的友谊,这无疑是对的。但如果彼此交往的多是“苹果”,少有思想,甚至只讲“苹果”…  相似文献   

6.
淡淡的感觉     
我追求淡淡的友谊。是朋友,却不常常见面,偶尔电话中淡淡的一句:“你好吗?”淡淡的问候,此时就象发芽的思念一样蔓延开来,牵挂将牢居你的心头。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友谊中的这个“淡”字又包含了多少的真诚与纯洁呢!爱要淡淡的。诗人汪国真说:“爱,不要成为囚。不要为了你的惬意,便取缔了别人的自由……少是愁多也是忧……”不是你的,无法拽得住;是你的,不拽也跑不了。相信缘分,淡淡的爱才会有幸福到白头。我欣赏那种淡淡的微笑。它让女人更温柔娇羞,它让男人更成熟大度。它让孩子更天真灿烂,它让老人更慈祥宽厚。护士的微笑能减轻病人的…  相似文献   

7.
郭庆晨 《党课》2006,(11):64-65
朋友,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儿。什么是朋友?按郑玄的说法:“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自古以来,“亲朋好友”就成为—体,分不清亲人和朋友哪一个更亲近。难怪《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慨和“朋友信之”的教诲。大概正是这一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才有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让朋友负我,我决不负朋友”之类令人动容的“朋友情结”;难怪人们会将“重朋友、重感情”的赞语郑重地送给“朋友情结”深厚的人。  相似文献   

8.
选拔领导干部应该选那些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那么正常的现象:有为者不一定“有位”,无为者不一定“无位”,少数平庸者的、“官运”颇佳,有些甚至超过了许多德才兼备的有为之士。  相似文献   

9.
借钱     
有一种极易伤害朋友之间友谊的事情就是借钱。关于借钱的事情,心态应该是:还了最好,不还也就算了。要没有这样的心态,就不要放款。要债很苦。有多苦?问问那些有过追债经历或正在追债的人就知道了。多数朋友都不富裕,自己的钱,来之不易,所以一定要在口袋里放好。  相似文献   

10.
交友务慎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才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领导干部同样也有着友谊和交往的需要,也总会有三朋四友。然而,领导干部交什么样的朋友。却是一个不能忽视、不能不慎的问题。孔子云:“与善人  相似文献   

11.
近日从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铁哥们‘放倒’公安厅副厅长》。文章说那位公安厅副厅长“好交朋友,朋友给他送房子送钱;他爱佳人,为佳人屈尊行贿。他结交的朋友中有诈骗老手,有杀人凶犯……”读罢此文,笔者不禁为那位被“朋友”“放倒”的本质并不很坏的副厅长感到深深的惋惜;同时也为那些正在被“朋友”拉进陷阱,即将被“放倒”的领导干部们感到深深地忧虑。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一个好人不一定能当上一个好干部,但一个好干部必定是一个好人 我们党的各级干部,要想成为一个有事业心的好干部,就必须放下“架子”,去掉“官气”,真正成为群众的一员,努力做到“三要”。  相似文献   

13.
朋友的儿子小李,一年前从一个普通乡干部走到县一级领导岗位。最近,他来我家看望我。我问他:“小李,你一年县官当下来,学习多、见识广,水平一定提高得很快吧?”小李则苦笑着答:“哪里!哪里!水平没有多少提高,酒量倒提高得很快。”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小李的话里有着一种难言之苦。我是很赞赏他这种坦率态度的。因为从小李的话音里,小李“水平”提高不快,这和酒量提高得很快,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有位朋友在一个单位做主要领导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没听说有什么政绩,领导水平也没见有什么“长进”。最近在一次聚会中我发现,此君唱歌、跳舞的水平有惊人的提高,不仅早已摘掉了“歌盲”“舞盲”的“帽子”,甚或可以与“专业水准”相媲美了:我惊奇地问道:“你老兄这‘两手’是什么时候练的?”他神秘兮兮回答: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依据“六经”而发明其旨趣的学问,儒家是专门从事这样学问的学者群体。作为儒学研究者的我们与儒家则是同一文化系统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学者群体,其文化的同一性要求我们继承以“和”(和谐)为标志的儒学思维方式和以“仁”(自由)为标志的儒学价值目标,其时代差异性则要求我们坚持时代所赋予的主体性,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自由人之间的和谐而致力于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儒学研究要成为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创新活动,须有明确的学科导向和知识创新目标,在此前提下做出对一定学科发展有意义的可以被检验的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有点俗,也有点老,但它却深含哲理,而且也不过时. 想当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人民革命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之时,毛泽东曾大声疾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共产党人的立场来看,中国社会各阶级可以分为敌、我、友“三群”.毛泽东接着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由此可见“分群”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于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职称,已经成为学识、资历和能力的代名词。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观念更新,职称所拥有的诱入光环却在渐渐失去其原有的魅力。 一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曾对他们的招聘原则作了如下表述:职称的高低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我们看中的是应聘者有无真才实学,能否在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有实际贡献。 职称评审出现降温,恐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机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即人才是“低级”还是“高级”,应由市场认定,靠贡献  相似文献   

18.
梦的追求     
“梦”给我以希望,昨日“梦”的追求便是今日的现实。我的青年求学时代,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革”,上大学似乎已与我无缘。可我偏做大学梦,认定了死理:“这辈子,哪怕三十岁,也要上大学。”1971年刚从农村调回来,几位好友常聚一起,学习哲学、历史、语法、逻辑、写作知识。买不到书,就四处去借。一位朋友从高校借来一本《写作知识》,我们每人都抄了整整一厚本。当时,我写了一首小诗和几位朋友共勉:“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登上知识的高峰/把整个世界俯瞰/大自然的奥妙/人类的秘密/在我们眼前展现/我们象小鸟/在人类社会的宇宙空间/自由飞翔/无所阻拦……”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那年,我正好三十岁。“梦”给我以创造,使我在对  相似文献   

19.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做工、经商,使广大农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素质,成为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工人,同时,又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民工潮”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加大了交通运输、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的难度,本文重点就“民工潮”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冲击和影响谈点看法。 一、影响农业生产和产量。我州的权民外出务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是由劳动就业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的;另一部分是盲目的、无序的,他们有的有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多数则是本乡人带本乡人,或三、五人一伙,或  相似文献   

20.
“惯例”是个好东西。这是我的一位在官场颇为得意的朋友闲侃时无意告诉给我的。 我们知道,所谓“惯例”指的是业已成为习惯的一些老规矩.本是属于“改革”要“改”、要“革”的对象,何以在“深化改革”倡导了多年的今天,竟依然以“好东西”受到宠爱呢?既是受宠的“好东西”,我想大概必有其究竟。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到底“好”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