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淮》2005,(7)
《大刀进行曲》 日寇侵占我东三省后,宋哲元率领的第29军官兵 热血沸腾。结合西北军官兵均有武术基础的特点,宋 军长提出建立“大刀队”。1933年3月10日、11日, 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鬼子横尸遍野。 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受到大刀队英勇事迹的感 染,一气呵成谱写了《大刀进行曲》的词曲。  相似文献   

2.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 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这首流传甚广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是当年作曲家麦新为第29军大刀队创作的。它曾激励了全中国的抗日军民,尤其是最后一声“杀”,强烈抒发了中国军民对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来到因率领29军大刀队参加长城抗战而名扬海内外的抗日名将宋哲元的故里——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赵洪都村在乐陵城区西北3公里处。村子分南北、中间隔一条水湾,宋哲元的故居就在水湾的北面:四间砖包  相似文献   

4.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坚决抗日,“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同一天,第二十九路军二一九团,组织了一个150人的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手榴弹四枚,冲入敌阵,刀光闪耀在敌群中,很快就收复了卢沟桥。大刀队19岁的陈永德,一人一刀,杀敌9名,缴获枪13支。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就此远扬天下,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抗日战争终于在大刀的飞舞中拉开了序幕。卢沟桥抗战的消息传到上  相似文献   

5.
<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进行曲》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名曲,在抗日烽火中诞生,被人们传唱了70多年。它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特别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侵华日军的无比仇恨!这首歌吹响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阵阵号角,曾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直到今天唱起它来仍会热血沸腾、激情高涨、爱国心切!殊不知,《大刀进行曲》开始时是专门为英勇善战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将士们写的。  相似文献   

6.
预备役官兵中的党员是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完成多样化任务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陕西某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党委紧贴部队实际,积极探索“党内关怀激励”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有效激发了广大基层党员爱军习武的热情。  相似文献   

7.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生于1885年10月30日。他长期在冯玉祥部下供职,曾任旅长、师长及热河都统。1927年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他为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年底又任命他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在1930年4月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宋哲元率部队与蒋军战于郑州、许昌等地。9月冯阎通电下野,冯玉祥此部西北军改编为陆军第廿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宋哲元在政治上是属于国民党中的地方实力派,有爱国的热忱,在民族危亡的关  相似文献   

8.
金宕莳 《求贤》2011,(7):16-16
为了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天津市委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积极做好华北驻军宋哲元及其所部第29军官兵的争取工作。根据形势的变化.引导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及时改变策略.喊出“拥护宋委员长抗日”、“拥护29军抗日”等口号。  相似文献   

9.
活动设想:航空兵某团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怎样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激励官兵爱军习武?团党委在研究教育方式时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24年进入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毕业后于1929年编入宋哲元将军率领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旅二一九团,  相似文献   

11.
1938年4、5月间,中共中央长江局根据张友渔在北平有长期做国军上层工作的经验,派他去做石友三部队的工作。石友三原是冯玉祥西北军系统的。后被蒋介石收买,背叛冯玉祥,投靠了蒋介石。他投蒋又反蒋,几度反复。1931年,他被张学良打垮,只身跑到济南,不甘寂寞,跟土匪队伍冯寿彭拉上关系。他想利用这支队伍做本钱跟日本拉关系,进驻冀东。日本嫌他兵力小,缺乏号召力,没理他。他又去投靠宋哲元。宋哲元当时是“何梅协定”后成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兼二十九军军长。其部下新六师师长高树勋提醒宋哲元,说石友三这个人靠不住,与日本人有来往。宋哲元说,当年一起共过事(指在西北军),收编他,总比让他投敌好。宋哲元将冯寿彭带来的人编了一个团,又拨给石友三两个团,让他当了保安旅长,后改编为师,让他当了一八一师师长。宋哲元为了进一步“羁縻”石友三,又把他提升为六十九军军长兼一八一师师长,并让高树勋听他指挥。高树勋认为宋的这一“羁縻”策略当时还真起了些作用,在刚提拔的这段时间,石友三与日本人没有怎么联系,但时间不长。平津、保定、石家庄失守后,二十九军包括石友三部撤退在河南滑县、道口一带。不久,石友三奉命往山东移动。张友渔到达石部时,恰逢蒋介石...  相似文献   

12.
1928年,由于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为侵略中国东北而提出的一些条件,当他于6月4日乘专列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谋炸而死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九年之后,即1937年7月11日和19日,日本侵略者又故伎重演,在平津一线两度谋炸国民党爱国将领宋哲元将军,时人称之为第二个“皇姑电事件”。日本占领我东北后,即将魔爪伸向华北。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纵容下,日军加速了对华北地区的渗透。当时执掌华北防务的宋哲元将军便成为日军威逼利诱、纠缠不休的主要对象不甘屈服的宋哲元将军处在各种矛盾的漩涡之中,穷于应付,…  相似文献   

13.
张明金 《党史博览》2002,(10):53-56
1945年7月18日,国民党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官兵,在副师长刘威诚的率领下于洛宁举行起义,开创了解放战争前夜国民党军大部队首举义旗的先河。随后,该军第五十五师和第一七七师官兵在孔从周等人的率领下又在巩县起义,这对于巩固和扩大中原解放区,壮大革命武装力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燕杰 《求实》2000,(1):45
抗日战争始于何时?通常的说法是“八年抗战”。不错,我们说,从日本侵略者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算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的。可见,“8年抗战”是站在关内角度来说的。如果包括关内关外的全中国角度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还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围攻东北军的沈阳北大营,受到东北军将士英勇反击的时候,中国人民的抗战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后来东北军将士服从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命令,含恨撤进山海关里,但是属于东北军的马占山旅官兵却继续在黑龙江的泰…  相似文献   

15.
1995年9月3日,在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日战友座谈会”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第七纵队二十一师师长、武汉部队副司令员李化民将军,巧遇专程从日本来华参加纪念活动的日本老部下、“第四野战军日籍官兵第二次回娘家访问团”副团长幅敬信。 幅敬信是1946年春参加我东北解放军的,在李化民任师长的六十九团二营四连任掷弹筒射手,他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随李化民将军从东北松花江一直打到珠江,解放广州。老将军与老部下的相见,使幅敬信和在场的许多日本战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热烈而又愉快地交谈中,他  相似文献   

16.
邵源 《廉政瞭望》2004,(5):34-34
近读一则史事,不由沉思良久。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慰问驻棘门、灞上和细柳三方守军。在前两军中,将军以下大小官兵都立马迎送,极尽热情。到了周亚夫将军统领的细柳军部时,只见官兵在操练,不仅没人来欢迎,而且按军令限制御驾车马在军营奔跑。文帝深受震动,赞不绝口:“这个人算得真正的将军了。”  相似文献   

17.
51年前的7月7日,驻扎在北平的日军向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布防的卢沟桥发起野蛮进攻。守军奋起抗战,由此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和七·七事变时,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从宏观上侧重说明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所造成的影响。从微观上着重分析当时二十九军首领宋哲元、秦德纯、张自忠等人的抗日表现和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以及日军贪得无厌的扩张欲望;面对促成七七抗战  相似文献   

18.
芦沟桥事变前夕,我从外地回到北平,住在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是"民先"(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思想比较进步。芦沟桥事变后,驻守芦沟桥的部队——29军(军长宋哲元)一位团长吉星(据说是吉鸿昌将军的侄子)率部抵抗,日冠伤亡很大。消息传来,北平群情振奋,兴高彩烈。"民先"组织群众和青年学生起来声援,并且  相似文献   

19.
李虹  李辉 《党史纵览》2009,(4):53-55
我们的父亲李连城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在<佩剑将军>、<血战台儿庄>、<中原突围>、<淮海大战>、<大刀>等电影、电视剧中都能看到改编自他的身影.父亲是山东德平(现乐陵市)人,1934年在乐陵师范读书期间,在共产党员、体育教员钟益三的引导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亡,积极要求进步.1936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回老家山东乐陵招收学生兵.  相似文献   

20.
1945年“八·一五”光复之后,我党我军迅速出关,配合苏军解放东北。1946年2月,蒋介石急令滇军来东北抢地盘,打内战。滇军原为云南地方部队,抗战初期被编入国民党军非嫡系部队。抗战胜利后,卢汉率滇军九十三、六十两军前往越南,受降日军。之后,奉调东北。六十军开往抚顺、长春;九十三军及第一集团军司令部进入辽西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