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建红八团一九三四年四月,为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第五次军事“围剿”,中央军委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决定派出几支红军独立团挺进敌人的侧翼,在苏区的周围开展游击战争,破坏交通运输,牵制敌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就是为此而组建的。四月中旬的一天,在瑞金叶坪中央军委办公厅举行军事会议。中央  相似文献   

2.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3.
智取塔头尾     
1936年的夏天,正是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我苏区,妄图将我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上。红军游击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霞浦的敌人惶惶不安,忙将兵力集中到县  相似文献   

4.
1930年秋冬之交,蒋介石派遣大批别动队和杂牌兵,趁闽北红军到赣东北参加组编红十军,兵力空虚之机,大肆“围剿”闽北苏区。面对敌人的凶猛“围剿”,苏区军民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闽北苏区大片土地被敌人占领了。消息传到赣东北后,中共赣东北省委决定  相似文献   

5.
(一) 一九三三年九月,蒋介石纠集五十万兵力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根据地广大军民虽然浴血奋战一年之久,终于未能打破“围剿”,反而丧师失地,形势恶化。一九三四年十月,敌人继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推进。这时,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博古等惊慌失措,在战争指导上由单纯防御的军事保守主义变为逃跑主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历时一年之久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终告失败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宁化县在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前和转移期间,为主力红军提供了回旋余地,并在筹集资财给养、输送补充兵员、牵制阻滞敌人兵力掩护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者把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这位国际顾问的身上,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使李德成了在军事指挥上的“太上皇”。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后,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一开始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区~寸土地”的冒险主义作战方针,完全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致使中央红军在敌人主力与堡垒之间连续作战,不仅未…  相似文献   

9.
党史知识     
《湘潮》1992,(8)
1930年10月,蒋介石相继调集10万余人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当时,红一方面军约有4万多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军对敌人的这次“围剿”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针。红军主力由袁水流域东渡赣江,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待敌军疲惫后,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敌先后进至富田、东固、源头、洛口、头陂等地,战线东西相距800里。敌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弱点暴露。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2月21日秘密集中在黄陂、麻阳地区,隐蔽待机。29日,当查明敌前线  相似文献   

10.
1932年11月至1933年12月间,周恩来、朱德为粉碎敌人的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曾在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陈家排设立指挥所、兵站,并设有红军医院和枪械所。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周恩来、朱德按照毛泽东的军事原则,指挥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将(乐)、  相似文献   

11.
(一)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与白军大的战斗有十五次,三军团就参加了十四次,在红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九三〇年十月,蒋介石纠集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进攻,十一月初,彭德怀和滕代远同志根据“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率领三军团东渡赣江,实行战略退却,于十二月一日到达宁都小布地区。十二月下旬,三军团在小布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历时一年之久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终告失败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宁化县在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前和转移期间,为主力红军提供了回旋余地,并在筹集资财给养、输送补充兵员、牵制阻滞敌人兵力掩护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军以3万兵力对付20万敌军,兵力悬殊形势非常严峻。中央军委和苏区中央局先后在江西的黄陂、青圹、东固召开了4次军事会议,研究反“围剿”对策。  相似文献   

14.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5.
刘海锋 《党史文苑》2012,(19):36-39
1933年3月下旬,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的舞台的。少共国际师的成立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西南驻地,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红军总政治部根据总政委  相似文献   

16.
陕北:红军长征目的地唯一正确的选择周长水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蒋介石亲自指挥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五十万,他们一改过去四次“围剿”中长驱直人的战术,而是采取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的建议,从东南西北...  相似文献   

17.
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为发展地方武装,福建军区下辖的宁请归军分区从宁化、清流、归化三县的独立营中抽调部分兵力,组建军分区的主力部队——红军独立七团.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独七团在清流的嵩溪正式成立。这期间,我和林火明、熊昌益、张彩云、范永忠五人刚好从瑞金红军学校第五期学习回来。我们回到宁清归军分区报到后,黄火星政委把我分配到独七团三营八连担任指导员。当时,独七团的团长是李集  相似文献   

18.
1932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没有打破敌人第四次“围剿”,遭致失败,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张国焘的机会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对这次失败,毛泽东同志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在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则有所谓‘偏师’说,那里的一些领导同志认为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国民党不过是偏师了,要进攻红军,就得由帝国主义亲自出马担当主力军。”“这个‘左’倾机会主义,种下了鄂豫皖边区反对第四次‘围剿’……斗争中的错误路线的根苗,使红军在敌人的严重的‘围剿’面前不得不处于无能的地位,给了中国革命以很大的损失。”这次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总的是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三仗中村战斗,是前后五仗中时间打得最久,战线最长,战斗最残酷,战果最大,红军牺牲最多的一场山地鏖战。中村战斗迅速改变了战局,为最后打破敌人“围剿”奠定了基础,在红军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月,党中央进驻遵义后,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党中央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等同志指挥红军取得多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会议最后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右”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