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除了接受西方政治学说外,也受到了西方女权学说的影响,他以<清议报>为宣传阵地,翻译并刊载了一些关于女权问题的文章,将维新时期男女"身体上、精神上平等"的主张初步上升到了"男女平权"的女权理论,这对以后女权思想的产生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具有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
《女子世界》是在辛亥革命前夕掀起的办报热潮中出现的女性期刊,该刊以"倡女权、兴女学"为宗旨,塑造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其实现女权思想的教育主张有:以兴女学启蒙思想、以新体育解放身体、以实业教育助女性独立、以革命教育铸新魂.但由于处于特殊时代,其观点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妇女迫害的主要证据之一.缠足有其历史及解放历程,小脚文化体现的是奴性心理的实质.现在小脚虽已彻底解放了,但是小脚文化产生的阴影--奴性心理,仍然束缚着中国妇女的发展,因此女性必须摆脱奴性心理,才能追求本质意义上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在其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合群归属感.第二,具有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开放的文化心态.第三,梁始终以光复中华文化为己任,保存国粹的坚定立场的不曾动摇.第四,具有明显的融合新旧,贯通古今,合璧中西的文化整合倾向.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时局动荡、外强欺凌的近代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积极从事政治救亡活动。在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政党的组建工作中,目的是实现他政党政治的政治抱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建立统一的政党以图在国会竞选中取胜。在这期间他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宣传他的政党思想,本文就据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文化民族主义者,他将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保护对象,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和准则,认为在有关道德伦理的根本层面上中国人必须坚持其固有的特色,绝不动摇。  相似文献   

7.
法治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法治主义的最早宣传者和鼓吹者,梁启超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从法治的“依据”“、基础”和法治的“根本”三方面界定了“法治”这一概念;并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振兴中国实业出发,论证了实行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声呼吁“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关于法治的实行,梁启超提倡“三个相结合”,即“法治与民权相结合,法治与道德相结合,中法与西法相结合”。梁启超的法治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性,而且在当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的失败,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国民素质对政治改良的制约作用,梁启超系统地提出改造国民性思想,他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素质,努力探索"新民"的途径和方法。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在20世纪初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对当今我国提高国民素质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百余年前,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而当时仅仅用以指称汉族。随着梁启超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最后发展为“合五族之大民族”。而在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背后.有着其深厚的民族主义情怀,分别体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  相似文献   

10.
贯穿梁启超思想历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在他的自述中随处可感觉到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有一个民族主义观念逐步转变的过程: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天下主义到民族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法治政府思想则是其宪政思想中的一个光耀的亮点 ,建立像近代西方国家那样的宪政制度 ,是梁启超的法治政府思想的核心目标之一 ,他对封建专制政治恶政府的认识和批判、对近代法治政府的构想和追求 ,对当代法治政府建设亦有相当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在他同时代人中可谓首屈一指。他一千多万字的文章中绝大部分是富有时代内容、思想底蕴深厚的新体散文。他在各类文学体裁上都有尝试和探索.更重要的是.梁启超以他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改革理论文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新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梁启超先后打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旗号。但他的这些文学革命口号是内在矛盾的。这也决定了他文学革命的最终不成功与收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引领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思想界。福泽谕吉纵向摄取西洋文明的方式对梁启超震动甚大,对于恍惚玄妙的风气即文明之精神,梁启超可谓深有体会:戊戌亡命日本时,亲见一新邦之兴起,如呼凌晨之晓风,脑清神爽。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深深认识到戊戌变法的失败,因自己所倡导的变革仅停留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层面,距离福泽谕吉说的气风和文明之精神还差很远。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也把文明分为两个层面即精神之文明与形质之文明。精神之文明同于福泽谕吉的文明之精神,亦称为国民之元气。他提出应先从摄取文明之精神入手,先难后易的方式吸收西方文明。不再提倡那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而先要教育人民,培养国民之精神,也就是新民。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开始了他的新民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代人,梁启超时刻都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品质在他身上都有完整的体现。因此,虽历经磨难,他从不退缩、不消沉,其外在行为形态始终蕴含着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指认,表现出一个思想家强烈的开创新时代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的教育哲学,是他的整个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他一直倡导的学术自由思想。他明确地反对思想学术"定于一尊",反对学界"宗师一统",而主张"学界各派并立"。在谈到教育思想时,梁启超明确主张"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由此,他提出了"尽性主义"的命题,即认为应该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目的;与此同时,他还要求每个受教育者,必须注意保护和培养自己的自由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趣味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趣味教育",他认为,成功的教育事业,全在唤起受教育者的趣味,培养人们对做学问的乐趣,这才是教育家最大的本事。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无论是"尽性主义",还是"趣味主义",都是对传统教育思想一种尖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从近代化的视角阐释民权学说 ,震撼了闭关自守的中国 ,使之成为戊戌维新的精神动力。他把“以群术治群” ,作为民权思想的核心 ,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 ,试图实现政治体制近代化。他倡导开民智、新民德、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人的近代化 ,具有兴民权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人物是梁启超晚年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对佛教重要人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发挥的影响做了较为合理、准确且客观的定位;第二,对佛教重要人物的佛学成就、功绩及其品格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作了独到的分析评估;第三, 注意佛教人物的比较研究,以突出其作用、个性及特征;第四,开创了佛教人物宏观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徘徊于中西之间、摧陷除旧,廓清布新及离异后的回归三个阶段。了解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其文化民族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更好地为今天的文化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 ,梁启超最早对墨家逻辑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 ,初步提出了一个墨家逻辑的体系。在《墨子之伦理学》、《墨学微》、《墨子学案》中 ,先后提出了辩、名、辞、说、实意故 (实、意、故 )、举、类、达、私、取、予、或、假、效、譬、侔、援、推、正、法、仪、同、异等逻辑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