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生前曾几次到过哈尔滨,最早的一次,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50余天)来哈尔滨,是1920年10月16日,以新闻记者身份,赴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考察,探索俄国革命经  相似文献   

2.
《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法国人欧仁·鲍狄埃,是爆发于1871年3月的巴黎公社起义的领导成员。5月30日,起义被镇压于血与火之中。第二天,鲍狄埃就在藏身的小阁楼里写成一首共六节的格律诗,题为Internationale。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他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4.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原意为国际,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①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诗中含义为国际共产主义理想。②《国际歌》问世时为一首诗,由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于1871年,1887年发表在其诗集《革命歌集》中。1888年,经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谱曲后变成了一首歌,不但取代了《马赛曲》,在大得无可比拟的规模上传遍整个欧洲,响彻全世界③,而且被誉为诗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为开创中国革命的大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以至整个的生命,作出多方面的卓越贡献".限于篇幅,本文只记述瞿秋白把<国际歌>翻译、介绍和传播到中国来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国际歌》歌词写于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今天,《国际哥欠》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相似文献   

7.
<正>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的《国际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也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  相似文献   

8.
王翠 《党的文献》2012,(3):126-127
《国际歌》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首歌。这首歌的歌词最初是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写的一首六段诗。1871年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公社委员鲍狄埃怀着一腔怒火奋笔疾书.  相似文献   

9.
1938年,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全译本首次在我国面世.60多年来,<资本论>再版十几次,影响了几代人,但作为<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郭大力其人其事却鲜为人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乱中,郭大力为尽快地把革命道理传播给中国人民,曾经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做了大量工作,其精神感人至深,其事迹也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09,(5):61-61
《毛岸英在朝鲜战争》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彭德怀看见毛岸英手里捧着一本书,嘴里哼着歌曲,不解地问:"岸英,你究竟是在看书还是在唱歌?"毛岸英回答:"彭总,我是在研究《国际歌》  相似文献   

11.
卢玲 《学习月刊》2010,(14):94-94
两千多年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政治体制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由于历史原因,《五经》研究与翻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还不高.而且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译本。  相似文献   

12.
茹雯暄 《党史博采》2013,(12):23-24
一、《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188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国际歌》的词作者,作于1871年。皮埃尔·狄盖特(Pierr Degeyter,1848年10月8日-193年9月27日),法国业余作曲家,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国际歌》的曲作者,作于1888年。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支部生活》2008,(8):62-6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入门经典,它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影响和培育了当时整整一代革命者;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而第一个将它翻译成中文的就是陈望道。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2,(10):38-38
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他是浙江义乌县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以诗人又历史学家著称于世,但是,他对社会改造的理论问题,对马列主义,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从他研读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过程,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差点翻译了《资本论》1924年11月,在国外留学的郭沫若由日本的福冈携妻儿回国。抵达上海后不久,一个名为“学艺社”的组织,打算办一所私立大学———学艺大学,郭沫若被指派为筹备委员,并被预定为学校的教授。由于离学校的开办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所以郭沫若必须找一点工作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因此,他便打算翻译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当时郭沫若欲选择翻译《资本论》是很有…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撰写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发韧之作。100年前,严复以《原富》为题,把它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是我国学界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经济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迄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绛  吴学昭 《党建》2009,(6):64-64
钟书在清华只教了一年书。1950年仲夏,乔冠华来清华找他翻译毛泽东选集,要借调。 1950年8月,钱钟书奉调进城,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加翻译毛选。委员会主任是清华1924年毕业的徐永,担任过美共中国局书记,1945年联合国大会成立期间,曾协助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工作,1947年奉调回国。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08,(6):44-44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相似文献   

19.
曾利华 《企业党建》2012,(10):33-33
每到月末,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企业党建》杂志都会如约而至。从2007年到2012年,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末马克思之名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初具规模,马克思及《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诠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播主体看,经历了从自由派传教士、维新改良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变化;从传播路径看,理论层面的译介主要是假道日本而来,实践层面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从诠释旨趣看,历经了用马克思主义佐证进化改良之必须,到证明暴力革命尤其是三民主义的合法性,最后成为支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据。这一传播和诠释历程,一方面展示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