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石 《八桂侨刊》2003,(3):56-56
大约是在五年前的1月5日,按照邮政部门发行迎接新春邮票的惯例,又出了一套2枚的生肖邮票。即“甲戌”岁次是“狗年”,那么,不言自明,与狗形象有关的邮品,如邮折、贺年明信片、首日封等,就应运而生,令人眼花缭乱,大有刘姥姥进大观园,见一样爱一样,不知何从之慨!而我,却独独选择了收集狗年首日封这一  相似文献   

2.
华芳 《今日上海》2008,(10):44-46
成功举办至今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今年提出了主题更为鲜明的口号——“画廊,为收藏者领航”。继去年为广大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推出了“收藏艺术,享受财富”这一理念,并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品收藏是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和品位的标志后,今年的艺博会更是将画廊作为艺术品经纪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加以凸现,旨在为初涉艺术品收藏的人士提供正确的收藏方法。  相似文献   

3.
古墨生香     
当今在众多的拍卖场上,文房小品越来越多地吸引藏家们的视线,其中“文房四宝”中的“墨”一直被认为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近年渐渐成为收藏市场上的新动向,尤其是稀少的明、清老墨,收藏价值正连年升温。  相似文献   

4.
台历的启示 我钟情书斋文化,着意文房清玩,著名书法家赵冷月为此曾挥毫写下“文人雅事”四字赠于我。谈起我这个收藏嗜好,可说是事出偶然。  相似文献   

5.
黄燕 《八桂侨刊》2004,(4):57-57
对张贴过的字画入藏前,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最好用丝绸质料的织物轻轻掸去字画表面的灰尘,防止把灰尘卷进字画轴头中发霉而污染纸面。  相似文献   

6.
曹琪 《今日上海》2012,(12):24-25
“改变以往单纯号召财富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形式,转而更为注重展现艺术品收藏的‘心灵慰藉’功能,即艺术品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与改变。”今年的上海艺博会甫一开幕,就散发出一丝与以往迥然不同的“艺术气息”,并在短短四天的展会期间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我收藏签名本,大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拥有近千本。闲暇时随便在书柜里挑几本签名本翻阅,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享受。  相似文献   

8.
单补生 《黄埔》2010,(4):38-39
凡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北京有个“报国寺文化市场”,它位于城南广安大街的报国寺内,1997年古寺修整一新,辟作“报国寺文化市场”,一经开市,便以其平民化的交流交易活动名扬全国,几年后便与享誉世界的潘家园旧货市场齐名,成为中国收藏活动著名的聚集地。这里一年举办四次(每季度一次)全国钱币交流会,  相似文献   

9.
邹萍 《传承》2012,(1):76-76
收藏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陶冶心境的事。如今已然是全民收藏时代,被动或主动进去的人群数量日益增多。但只要自己摆正心态,克服种种不良心理,才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宝儿话端砚     
唐振香,号宝儿,广东肇庆人。广东肇庆端溪,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产地。宝儿家富收藏,受父辈影响,也喜欢收集各类古物。宝儿自幼习画,每日与笔墨纸砚为伴,收藏也以文房四宝为多,对砚尤其钟爱。  相似文献   

11.
奂醒小铜人     
“如果你把他们当孩子,他们真的会叫你爸爸!”年过四十的赵阳说此话时天真得像个小孩。他所指的孩子,就是他收藏自驯\铜人。 赵阳,网名老赵,在无锡打理着一家文化公司,收藏铜八十余年,目前已经收藏500多个自汉魏到清代不同年代、不同类别姿态备异的铜人,号称江南第一,论数量、品类在全国亦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12.
砚台收藏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传统砚的形制极其多样,从早期的平板砚到后期的多足砚,  相似文献   

13.
雨辰 《今日上海》2008,(11):60-61
水晶的熠熠耀光,穿越亿万年的不朽岁月,从而引发了千百年来历史凝聚在水晶上的文明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钱币收藏圈,段洪刚算是无人不知,因为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将他们的钱币送到他的公博公司鉴定、评级。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08,(6):42-43
我们的面前摆放着9张选民证。9张选民证向我们讲述着历史。收藏这些选民证的是安徽省六安县东河口镇的管思成。从1953年到2005年,他共收藏全家选民证16期33张,一期不缺,还收藏了第一、二次普选时的代表当选证。他的这些收藏真实地记录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收藏成为许多人的文化爱好。在众多收藏邮票、玉器、书画的藏宝者中,有这样一个人,耗尽一生在全国各地奔走求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地震文物。更可贵的是,他于晚年慷慨地捐出了他所收集到的几百件珍宝,在兰州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至今规模最大的民间地震博物馆。这位退休花甲老人名叫王增甲。  相似文献   

17.
收藏的起源     
里路 《八桂侨刊》2003,(3):57-57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收藏历史遗存物品,起源甚早。193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王室储存占卜档案的地穴,出土了17000多片甲骨,反映了当时对王室档案的保藏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宗河 《八桂侨刊》2003,(3):56-56
香港回归祖国后,新港币也由香港市花图案代替了那种明显有殖民地色彩的老港币。随着紫荆花纸币在市场上的流通,停止流通周转的老港币自然成了收藏家的新宠物。  相似文献   

19.
如果在30年前,你只需要花二三十元钱就可以收藏到一幅创作于1950年左右的高水准的中国画。只要它好好挂在家里不曾损坏,拿到今天的艺术市场上,少说也能增值千把倍,最多的可以增值到10万倍。  相似文献   

20.
每次见李旭,他总亮出手腕上的银镯,与好友分享他或“强取”或“豪夺”的收藏经历。这样的举动,在不少资深藏友之间经常发生,比如北京的大藏家老陆,与朋友见面,每天在自己的驾驶室前换一个铜纸镇以表明承认对方为行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