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润 《新东方》2005,(1):28-34
中国传统王朝走向灭亡,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这无疑是正确的。传统王朝末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的农民战争,导致旧王朝灭亡、新王朝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已屡见不鲜。有学者进而指出,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官僚的贪污腐败、地主的大规模土地兼并和过度剥削。清代历史教科书和很多有关清代的学术著作也反映了这种观念。如果抛开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官僚的贪污腐败,  相似文献   

2.
2000年前夕,即1999年12月29日,《南方周末》“世纪感言”中登载了为中华世纪坛撰写铭文的魏明伦的文章。这位先生在引述经过他人指点已作了修改的铭文后写道: 考生呈上试卷,专家请赐点评。余兴未尽,握笔再思。是什么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千年万载实践证明,动力有多种,其中文化与科学是重要乃至主要的动力。可叹大半个世纪以来,吾国竟将动乱连绵的农民战争当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这种“唯一”论,不是唯物史观,而是“唯乱史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前奏!正如中华世纪坛修建创意所述:“在‘左’的思…  相似文献   

3.
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一文,名为总结历史经验,实为替主子“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他们在全面歪曲秦汉社会历史、恶毒攻击秦末农民起义的同时,对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企图把农民战争纳入他们所谓儒法斗争的轨道。“四人帮”在农民战争问题上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为人共知。但是否也是警察发展的历史动力呢?对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过去,我们习惯只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警察的发展史,并得出:“阶级斗争是推动警察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结论。忽略了科学技术发展在警察发展史中的主要作用。这种研究显然是片面的,而且给公安的四化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是史学理论家蒋大椿在历史新时期从事历史理论研究的结晶。本书在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作者认为,历史理论是指对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考察。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书中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实践动力说。作者指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高标准。因此,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的(阶级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反动力;凡是直接地或归根结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人的(阶级的)实践活动,便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具体说来,历史前进动力的内容有:生产活动,自然科学实践,处于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活动,革命的阶级斗争,剥削阶级中的进步集团为建立适应新生产力水平的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方向改革调整原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活动,推动各个意识领域向着更加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向着更加接近人民的方向并通过政治、经济等中介归根到底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科学的文艺的实践活动等。至于到底哪一种能成为历史过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创造》1995,(5)
应当科学地理解“改革是动力”时下改革是动力的说法欠科学欠准确,极易在实践中导致各种误解。误解之一:“改革是动力易使人误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推动力量,把社会发展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改革”上面,从而对改革的结果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误解之二:“改革是动力...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著《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传世以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有的皇帝不只读史,还组织学者编纂史书。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宋神宗指令司马光编纂的。  相似文献   

9.
<正> 一是有些人用西方的史学方法论,如新三论、旧三论、计量史学、模糊史学等等来替代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如用所谓控制论研究中国历史,便编造出中国封建社会有个“超稳定结构”,它不仅使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甚至使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封建的马克思主义。用它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使革命变成了一场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0.
田丽 《前沿》2013,(16):56-57
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人的需要必须转化为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利益等表现形式才能成为显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人的需要是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内在动因,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一例外把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比作“舟水缘”。《孔子家语’五仪解》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相似文献   

13.
辛鸣 《传承》2012,(1):12-13
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信仰坚定,党的事业才可能昌盛;信仰淡化,党的事业则会受挫——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两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社会科学在认识、改造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说,警察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同样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姚学松 《创造》2001,(9):21-22
以民为本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方式的主体,当然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毛选》三卷,第932页)。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中国社会已实现了历史的巨变和经济的腾飞,同时亦面临诸多伴随发展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贯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始终的重要思想。这是邓小平同志以深邃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从深刻总结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得出的精辟结论。深刻理解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强化发展意识,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但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动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和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双学双比”与农村城市化上海市妇联马克思曾经说过:“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广大农村走向城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上海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是,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李纪才 《长白学刊》2003,1(1):49-51
人的需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归宿是使人的各种正当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由此决定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也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服务”的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7,(7)
在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研究受到种种限制,史学教育意识形态色彩过浓的时候,人们对于古代史兴趣盎然也就不难理解了。从《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潜规则》、《帝国政界往事》再到《品三国》,历史热一直在缓缓升温。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