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现行户籍、社会保险等制度的制约以及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使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保障就业的首位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户籍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按照户籍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社保等一系列政策,造成二元制城乡差距。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一、户籍差异引起的问题与矛盾(一)本地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因  相似文献   

3.
黄丹 《当代广西》2013,(11):14-15
【核心提示】 通过户籍改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可以根据户籍管理条件提出申请,转换城镇户籍之后,享受城镇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积极地探索户籍改革的新途径。2013年全国重点推进户籍改革制度的工作,一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户籍制度改革与相关配套改革同时进行,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降低落户门槛,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转换身份,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校正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锐 《青年探索》2005,(6):48-52
在青年就业问题上,无论是理论、媒体的关注还是政府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过于关注大学生的偏向。青年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素质型、心理—观念型、机会型、信息型和制度型障碍等五种就业障碍,而大学生与一般青年相较,其就业障碍主要源自主观原因,一般青年则在就业时受到更多的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必须校正被偏移的视点,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和关心一般青年,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保障为主要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是保障人生存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基本人权的一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条文并不多,且对于违反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仅仅是以有限列举的形式加以规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户籍歧视这一被公众所熟知的行为并未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国内户籍歧视第一案"再次将以户籍歧视为代表的就业歧视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下,也暴露了我国现有劳动法律的不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选择,就业能力概念由一个学术概念演变为政府关于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框架的一个核心概念;教育制度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教育制度,包括创新国家教育理念、国民教育制度、国民教育目标、劳动者培训制度、创业教育制度是实现社会就业增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根本上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在看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生就业制度,导致了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效率,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结构僵化。存在着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具体看,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就业歧视和就业排斥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排斥的基本标准是由于制度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标准则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相同条件的求职者。根据这样的标准,结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度个案调查,笔者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学毕业生所遭遇的主要是就业排斥,而非就业歧视。相应地,消除这些障碍主要应该从制度变革入手,并具体提出了笔者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人力资本产权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大学生一直都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从未出现所谓"大学生失业"的现象。从1995年开始,我国对大学生就业体制开始进行改革,由"统一分配"改成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现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10,(2):20-21
中国政府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中,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和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已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已全面实行对全部劳动者免费提供基本就业服务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都面临严重的困境,对高等教育战线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最明显的就是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对弱势群体就业影响尤为明显。为此,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户籍改革、教育调整、提高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拓宽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2.
邹霞 《人民论坛》2010,(7):276-277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家干预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基于此,应当对政府在国家干预高校促进就业法律制度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即将促进就业纳入政府的责任范围。政府践行该责任应有其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纲要要点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扩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促进就业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市政府发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符合条件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这无疑给了上百万持居住证者以正式入籍上海的一线希望之光。而早在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与户籍相衔接的机制”,并向媒体宣布今年2月上海将出台人才居住证转户籍办法。现在,上海兑现了承诺。  相似文献   

15.
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失业问题日趋凸显,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化就业模式日益被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所取代。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想是:以失业社会保障为重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等。  相似文献   

16.
朱莹 《学习与实践》2007,(12):143-153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扩展郊区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鲜有对该问题的定量研究。本文以上海南汇区为典型案例,对由快速城市化而产生的郊区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郊区青年就业现状堪忧,特别是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的失业情况较为严重。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强势群体在求职渠道、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和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从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文化心理改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农民工进城稳定就业是关键,但农民工进城就业要受到现行户籍制度、就业选择与劳动用工制度等制约。从现实来看,要实现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就要大胆从制度层面创新,推进改革,打破现行制度的限制,尽快制定与完善有利于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改善其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为世界很多国家所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通过学习国际经验,逐步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本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至此,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从一种倡导性的观念到一种指导性的规范,再到一项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具体政策,最后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步成为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娟 《长白学刊》2010,(6):151-151
“灵活就业”又称为“非正规就业”,它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在1970年正式提出的。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形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一方面能提高失业就业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变了“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正在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绝大多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与此相配套,各地区及高等学校还相继开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