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也曾把实践性看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对什么是实践的表述有许多种,但其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即认为实践是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对实践含义的这个简明概括,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既把人类的两大活动区别开来,又把人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行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狭义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除此之外人的其他活动都不能纳入实践界域,它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存在着误解和误读,只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的充分肯定;把《提纲》中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等值于物质生产活动;用经济学中的物质生产概念代替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错误地理解了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广义的,实践就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最一般的抽象,是指主体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把一定的"原材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发展是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双向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人和人的各种意识、人的异化角度来看,都是必然的;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实践活动、精神活动和人的本质的实现来看,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人,要有一点精神本刑记者王玉田人,总足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也即指那种超乎物质需求之外支撑人奋斗进取的精神支柱。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有思想的。有的人活着只为自己,蝇营狗苟,忙忙碌碌,一切思维,一切行为,均围绕自己,难怪曾有个...  相似文献   

5.
贵刊11期的今日视点《崇高是种本能》读后让人感动.也让人对志愿者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仅仅把崇高作为一种本能、一种精神追求是不够的。现在志愿者活动更像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其实,应当把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我们的社会应该在政策规则的制定上向志愿者活动倾斜,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化是与文化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包括人在其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相应地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文化”概念则与“精神文化”概念是相同的,也就是仅仅指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本文的精神文化首先是指个人、集体、社会住创造精神价值过程中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常常把“精神生产”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基础,由此来理解个人在创造其所必需的精神价值过程中的活动,来理解历史上的精  相似文献   

7.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正确理解物质范畴对于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首要的和重要的。随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深入,有人提出了实践是物质的观点。例如,在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陈先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就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6  相似文献   

8.
人的需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弄清人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实践活动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以前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以致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关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指人(包括个人、群体、阶级、社会)为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与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种必然联系,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渴求和依赖。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物质需要,又包括精神需要,既包括自然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既包括个体需要,又包括群体需要。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崇高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湖北 王露 11期《崇高是一种本能》 贵刊11期的今日视点《崇高是一种本能》读后让人感动,也让人对志愿者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仅仅把崇高作为一种本能、一种精神追求是不够的。观在志愿者活动更像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其实,应当把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我们的社会应该在政策规则的制定上向志愿者活动倾斜,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11.
实践定义的提法很多,大同小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种:“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给实践下这样的定义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原来的定义把实践仅限定为改造客体事物的活动,含义有些狭窄。像天文观察、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等活动就没有或基本没有对其所指向的对象进行改造。人类在现阶段还没有力量对这些自然过程进行控制。但是,我们不都认为这类活动不是实践。 其二,说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也容易引起误会,好象实践活动是纯物质活动,认识活动是纯精  相似文献   

12.
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所作的美学建构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3.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在认识论领域内,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或者说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过程是建立在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般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种对。的思想体系,认为“宗教起着阻碍科学发月的作用”。我们习惯把宗教看作科学的对。面,是强调了两者的对立和斗争。事实上,a者也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宗教与科学同B人类的精神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l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人类文明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宗教和科学在其内容上有明显白区别。宗教的核心是宗教信仰,而科学则斐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等各种现实大程的知识体系。第二,宗教和科学涉及的精神活动形上不同。宗教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能力尚不E以…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5,(10)
<正>文化是有形的物质,也是无形的精神。建设文化,就是要把有形凝炼成无形,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在这个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中,让文化看得见,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如何让文化看得见?要看到物,也就是文化的物化形态。文化之物,在于文化地标。一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的两重性和高度自觉性人是活动着的有机体。人类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广义的活动指的就是物质运动,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是,人的活动既不同于动植物,更不同于无机物的运动,它是一种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的特殊的高级的活动。人的活动具有“三维结构”,是主体、客伸和工具三要素的辩证统一。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又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有机统一。人的活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在需要驱使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人的活动是以人创造的工具为中介唯同客体进行物质、能量、…  相似文献   

18.
现代领导活动就是按照现代领导活动的定律去运行的一种领导活动。现代领导活动的定律,简单地讲,就是构成现代领导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科学的系统观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所以,构成现代领导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也应该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我们把反映物质特性的要素叫做硬要素,把反映信息、能量特性的要素叫做软要素。硬要素是基础性要素,软要素是渗透性要素。硬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包括作用对象),软要素  相似文献   

19.
刘龙洲 《湖湘论坛》2004,17(3):10-11
物质利益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基本特色,对于深入把握邓小平理论,推动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原理为依据,坚持尊重个人物质利益与倡导革命精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两个方面,人的革命积极性也是物质的动因和精神的动因两个方面。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很大的反作用。如果离开物质利益谈革命精神,就有悖于唯物论;离开革命精神来谈物质利益,就有悖于辩论法,二者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在改革开放之初,邓…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内含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伦理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商品的质量折射着市场主体的道德素质,而市场主体的道德素质又直接反作用于体现着人际关系过程的市场交换,进而影响着市场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