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求实》2013,(8)
农民文化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严重的阻碍性。破解农民文化传统,就是把农民阶级革命的反抗意识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耦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历史动力;成功解决农民利益诉求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找到现实路径;把农民传统文化演进的社会理想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特点,探索"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路径,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大众传媒在发挥积极传播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今后。应通过创新传播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大众传媒的体制机制及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传媒专门人才等途径,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其发展历程看,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精神坐标和实践指南。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本身包含于文化之中。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并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其动力、内能和指向作用。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发展,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自由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红色文化的载体作用,赋予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共存构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文化多元化的视野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明确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发挥三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探求具体的实践路径。要弘扬主流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依靠精英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力;利用大众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田辉 《探索》2012,(4):4-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时代背景、内涵、对象、目的和途径方面进行深入反思。时代背景上,要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以及伟大成就和深层矛盾交错并存的中国国情;内涵上,要弄清学术性与实践性,单向性与双向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宣传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象上,要从共性上把握人民群众思想中的怀疑、实用、虚无和神秘四种情感因素;目的上,要通过对终极关怀问题的积极阐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途径上,要走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必须借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既存在互补和融合,也不乏碰撞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如此。要卓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走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华民族的形式和风格,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概言之,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土壤,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郑海祥 《求实》2012,(9):7-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除了从政治意义或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论证外,还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深入分析:从历史的传播轨迹来看,文化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心理基础;从现实的实践过程来看,多元文化并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的文化境遇;从推进的路径选择来看,文化繁荣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弘扬和利用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是从理论内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载体,从理论受众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现实路径,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大众化"就是放下"身段",接近民众;"大众化"就是关心"人民生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本文揭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一致性,阐明必须从两者内在衔接性的角度,全面把握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善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发展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三生 《求实》2012,(3):90-92
红色文化在其内涵构成、生成过程、创造主体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内在联系。在正确处理红色文化属性中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红色文化发展中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红色文化创新中实质内容与表现形式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文化,通过实现红色文化生活化、促进红色文化信息化、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切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为前提、互为目的、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先进文化运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化的新特征,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虚拟性、不可控性和可被操纵性等特征,展现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网络世界。掌握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才能明确网络文化从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个性化和多元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才能顺应网络文化发展趋势,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不是自古就有,是在中国特殊的时期逐步形成,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岁月创造并接受的.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创新,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和发扬良好的革命精神、集体精神、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论述,就意味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从二者衔接性的角度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