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法治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萍 《求实》2004,1(2):62-65
实现法治已成为我们的共识 ,可对法治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以哲学视角审视法治 ,对法的认识应该包含实然与应然两种角度 ,法的权威不仅在于其国家派生性 ,更需要法的内在品格的生成 ;法治不仅仅是对一种秩序的追求 ,关键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说明了法治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党的纲领性文件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是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具有法治新意的概念,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指明了具体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汪雨 《世纪桥》2008,(12):147-148
法治精神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良法善治”可以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属性和深刻内涵。“良法”和“善治”应当是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弘扬和光大法治精神的两条研究主线。科学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意味着“良法”,是衡量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尺度和理性渴求;客观的信息网络空间治理措施即电子治理意味着“善治”,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操作的基本范式。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中应该坚持法治性原则:正义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全球化原则。应当建立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依法电子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法治精神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良法善治"可以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属性和深刻内涵."良法"和"善治"应当是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弘扬和光大法治精神的两条研究主线.科学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意味着"良法",是衡量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尺度和理性渴求;客观的信息网络空间治理措施即电子治理意味着"善治",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操作的基本范式.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中应该坚持法活性原则:正义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全球化原则.应当建立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依法电子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法治精神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良法善治"可以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属性和深刻内涵。"良法"和"善治"应当是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弘扬和光大法治精神的两条研究主线。科学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意味着"良法",是衡量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尺度和理性渴求;客观的信息网络空间治理措施即电子治理意味着"善治",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操作的基本范式。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中应该坚持法治性原则:正义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全球化原则。应当建立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依法电子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奉行民主和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其内在地包含着权力法定、法律优先、信赖保护、责任行政、合理行政等法律原则.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在内涵上基本是一致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构建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和主要途径,而法治政府则体现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但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形式上做到了依法行政并不意味着法治政府目标的真正确立和实现.基于我国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现状,应当从提升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制定完备的良法体系、构建有效的法律实现机制等方面促进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法治实践形成了若干具有真理色彩的公理性法则。中国的法治建设应当充分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各个层面自觉依循一些规律性的法治理念,消除有悖于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的种种弊端,从而尽快进入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论述,特别是他当年建设"法治浙江"的众多做法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不少内容在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论述中都得以充分体现。从建设"法治浙江"到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9.
法治思维是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一种理念,是把考量合法性、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处理问题前提的一种价值观,是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一种方法论。法治方式,是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导下,运用法律、机制、程序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路径。法治思维决定支配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将对推动全民弘扬法治精神和建设法治中国具有至关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的着力点主要有三点:即建立良法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前提和基础;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手握戒尺;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有秩序的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法治精神所维护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主要是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规定社会主体的行为,也调节着社会主体的各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备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徐莎 《党史博采》2010,(5):55-55
<正>我以为"法制"与"法治"有实质性的区别。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相同。因为光讲制度的"制",只提到制度建设层面;而治理的"治",就提到了治国层面。从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来讲,我们要实现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其中的"有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法治     
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进步、法治昌明。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这一重大问题,首先应确定法治的内涵,因为这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意义取舍不当将直接导致方向性的错误。从历史上看,法治"Rule of law"一词形成于13世纪的英国,  相似文献   

14.
梁鹰 《求是》2015,(3):61
<正>最近,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一书,全面准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解读和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法治读物,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增强法治自信,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形式亲民。法治这一话题本身是严肃的,谈论起来也容易变得晦涩。但这本书通过高度提炼概括,以十分浅显、易于大众接受的通俗语言讲出了法治建设的深奥道理,做到了贴近实  相似文献   

15.
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善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教育定位存在偏差、教育内容比较陈旧、方式方法相对僵化、教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薄弱环节和问题。应建强法治教育课程主渠道,丰富完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法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强化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养,推动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梁向锋 《世纪桥》2008,(12):61-62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培养法治意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培养法治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君如 《理论导报》2015,(4):14-15,18
<正>"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要把法治国家建设纲领和蓝图变为人民生活现实,必须举全党之力、全民之力,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为此,需要领导干部带头,在全社会树立崇法、守法、护法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是民主政治实践的呼唤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徐爱民 《唯实》2015,(4):65-66
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根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诠释与接纳,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进而内化为行动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