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一种实力,一种品位,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力量和能力,一种人格和魅力。市委书记汪洋同志殷切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要在读书活动中养成阅读习惯,通过带头示范形成全社会自觉读书、热爱学习的风气。面对汪洋书记的厚望,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行动起来,做到“愿读”、“真读”、“勤读”和“读好”、“读懂”、“读会”,  相似文献   

2.
张翔胜 《当代贵州》2011,(10):64-64
书房,顾名思义是藏书、读书的地方。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有一间安静、雅致的书房,恐怕是再好不过的了。南宋诗人朱熹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  相似文献   

4.
一益读书是“药”。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人,只有读书,才能开茅塞、除陋见、获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展现“开卷有益”之光、展示“读书有益”之力、开创“学习有益”之局。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党政干部是人民群众的统领者、决策者、指挥者,要克服愚、俗、庸,增强才、知、智,就要刻苦读书,坚持读书,终生读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抛弃卑琐走向崇高,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读书往事     
董丹 《新长征》2007,(4):63-63
对于爱书人来说,阅读能给人带来极大快乐。然而,在特定的年代里,人门不仅不能自由、轻松地阅读,还有可能因读书“不慎”而引火烧身。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要义     
史飞翔 《党课》2012,(8):68-69
读了30多年的书,但真正明白读书的堂奥却是近两年的事。最近几年,我的阅读兴趣从文学转移到了学问。阅读的书籍包括传统文化、古籍藏书、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哲学、社会学、西方经典、教育学、学人随笔甚至包括一些闲书、杂书。几年来。我不断地买书、读书。  相似文献   

7.
培根曾有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之学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在青年男女热衷于美容的今天,似乎还可加上一句:任何生理上的缺陷也完全能由学问来补救。读书能使人美容,当今青年要挤秀外慧中的“帅哥”“靓妹”,什么霜啊,乳啊,都不济事,最佳途径莫过于多读书了。美与丑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人初看蛮丑陋,但越看越美丽;有的人初看蛮靓丽,但越看越俗气。何以至此?原来一个人的美丑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8.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9.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6):48-48
阅读是为了创造 前面讲过,初级的阅读只是为满足即时精神消费,高级的阅读则是为了创造,是精神品的扩大再生产,将你吸收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新的精神产品。这种创造于科学家而言是一个新课题的突破,于作家而言是新作品的诞生,就算一个平常人.也能够通过从读书中获取的知识来改进手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人已不可能达到。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相似文献   

11.
周术槐 《当代贵州》2011,(17):64-64
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读书、看报、上网、听讲座、看电视、听收音机、谈话等,皆可成为人们获取各类知识的途径。但是,在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中,笔者首推传统阅读方式。之所以如此,不仅缘于“阅读使人充实”,更缘于“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2.
刘熙武 《党课》2010,(16):83-86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载体。读书益处多多。小而言之,读书可以益智增见、砥砺品行;可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大而言之,读书关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领导干部要真正把书读好,就得先弄清以下“三问”。  相似文献   

13.
索成 《当代工人》2011,(18):24-26
【编辑留言】有学者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沈阳市于洪区总工会举三年之功。不懈于“职工读书活动”的开展。提升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为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注入了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读书 积累 创新(六)——浅谈读书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5):48-48
灵感阅读,还不只是体现在读书上。一切可以启发人的看、听、摸、闻、尝都应是这个范畴。当一个人进入灵感阅读层次后,就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手、肩、肘、身无处不可发力使劲。浑身开窍的每根毛都是一根接收天线。  相似文献   

15.
熊春菊 《党建》2010,(3):52-52
2008年以来,我市在全市机关单位全面推进“机关党员干部读书活动”,通过建立完善运行机制、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拓展活动形式等措施,在各级党组织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学习氛围。2009年,我市开展的“机关党员干部读书活动”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恒     
三国名将吕蒙在军中长大,书读得很少。一次孙权劝其要多读书,“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觉得自己整日忙于军务,哪里有时间读书?于是回答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听后却说,你再忙难道比我忙吗?我劝你读书,不是让你成为博学之士,只希望你增加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并以“光武(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曹操)自谓老而好学”进行勉励。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此发奋读书,终成吴国三军统帅。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7,(7):55-56
刘阳在6月5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由《中国图书商报》和《嘹望东方周刊》共同组织的“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活动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五省市进行,选取了100名党政干部作为样本,其中大多数为厅局级干部和县处级干部。接受调查的党政干部中,超过80%的人认为,读书的最大作用在于“提高个人修养”。超过50%的人认为阅读有助于“方法借鉴和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说:"读书如同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  相似文献   

19.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20.
论学问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