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究竟它的含义是什么?长期以来,因有不同理解,始终没有取得共识。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马克思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己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有人利用翻译经典著作原著的一些文字问题,以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所有制时不使用“公有制”而使用“社会所有制”,断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未来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那么,为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讲为“社会所有制”呢?德文gesellschaftliches Eigentum在辞典中有“社会所有制”和“公有制”两种含义,而当人们把它同私有制对比起来论述时自然应当译为“公有制”.不准译为“公有制”的主张显然  相似文献   

3.
王珏  肖晖 《理论视野》2003,(6):15-17,19
对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刻内涵,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劳动者对劳动的支配权利和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利和占有权利,恢复劳动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历史前提。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要求发展商品经济,那么就内在地决定了民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基础,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基础的民有经济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基础的民有经济是存在着重大区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不要一提起“个人所有制”就谈虎色变 ,就主观地把它与私有制联系起来或等同于私有制。“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具有十分深刻理论内涵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对于我们深刻领会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著作中“个人所有制”的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实际提到“个人所有制”的地方一共有五处 ,而且都是围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所说的一段话而讲的。这段话是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  相似文献   

5.
“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占有,是这种仅仅作为独立的个体劳动的必然结果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当然,作为个人劳动的目的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  相似文献   

6.
主张“私有化浪潮”的人认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误解,而应返回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原意上,实行全民财产私有化,发展私有制。他们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为思想理论依据,鼓吹实行全民财产分散化、私有化才是对马克思原意的真正理解,对马克思的本意进行有意的歪曲。那么,到底马克思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怎样论述的呢?这就要我们在整体上对它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这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理论界引起争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去年九月间我在一个理论座谈会上曾简要地谈了我的基本观点,(见1989年9月18日光明日报:《简析社会主义是“重建个人所有  相似文献   

8.
一、准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刻内涵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学术界历来就存在着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是指对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个人占有,其理由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品“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和“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要实行按劳分配,即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设想。长期以来我们为了使现实经济条件与马克思的这个设想一致起来,不断在生产关系即公有制形式上作文章。事实上我们所坚持维护的“按劳分配”在理论上离马克思的设想相去甚远,在实践中则形成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全社会统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没有商品货币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就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与社会所有制是辩证的统一。无论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是个人所有制的异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惨痛而深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是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由来及提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过去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把握的重点往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和马克思的思路在着眼点上有所不同.在马克思概括的小生产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中,是把生产资料公有作为未来社会的前提,落脚点却是社会成员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生产私有制的否定,它自身又要被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所否定.今天,我们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认真领会这一深邃的思想,进一步感到它对当前改革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谈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时.常常以公有制作为标准,但在怎样解释国家资本主义时,却试图回避说它是一种公有制.其实,人们在使用“公有制”一词时,常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即谁的公有制,是劳动阶级的公有制还是非劳动阶级的公有制.其实,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也并不一定是公有制,而非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也不一定就是私有制.小生产者是劳动  相似文献   

14.
于天宇 《理论探讨》2023,(1):140-14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部分将资本家比喻成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主动轮”,并指出,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因此,资本家的私人消费也就成为对他资本积累的掠夺。这使得资本家必须履行其“主动轮”身份的义务,在资本主义“竞赛社会”中不断轮转,并带动作为“从动轮”的劳动者。马克思“主动轮”的比喻揭露了资本主义“竞赛社会”中主体的“齿轮”本质,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机制下,资本实现了全方位的自由,而主体则被迫陷入自由陷阱,失去自由。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主体空场,即人的主体地位沦陷,全体人成为维持资本机器运转的齿轮。在此意义上,资本权力已然取代了全体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资本权力的控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所有制表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人们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上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它指的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指的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解开这个“个人所有制”之谜的办法,只能是暂时撇开现实的考虑,回到马克思那里去,站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来理解这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所谓新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建立劳动者个人的自由人联合体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生产资料社会个人所有制;二是劳动产品总体个人所有制;三是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这是内容和形式完全改变了的作为发展“环节”的个人所有制,因此必须“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保护私人财产”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消灭私有制”并非相悖。马克思主义的“消灭私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极大涌流 ,从而使私有制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讲的“保护私人财产”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决定“消灭私有制”或者“保护私人财产”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认为《手稿》的“根本思想”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手稿》的中心论点是“所谓‘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和私有制的论点,‘私有制的扬弃’和‘人性的复归’的论点”,认为“把人的本质异化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原因,而把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的这样的理论,“既是和唯物主义矛盾的,更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而完全相反的”。这种论断,可以说是对《手稿》基本思想的任意歪曲。《手稿》的基本论点下是人的本质异化,而是异化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恰恰相反,而是异化劳动不仅生产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且生产着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消灭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所造成的少数人富有而多数人贫困的状况。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目的,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