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政府回应性同民主政治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回应民意的要求、主动预防解决相关环境问题有关。本文从政府回应性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认为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和逐年递增,与地方政府未做好职能性回应、前瞻性回应欠缺、责任性回应不到位等有关。因此,建议地方政府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负责任地主动回应,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应对环境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是现代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最重要表现 ,也是当前政府行政改革、政治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实践分析其问题 ,对当前中国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回应建设问题进行剖析 ,并提出加强回应制度建设和提高政府决策回应能力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是政府管理体制架构中直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主体。善治的合法性、回应与责任性要素是对地方政府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而当前,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公众参与不足,导致回应力的薄弱;利益矛盾冲突多发,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因而,在善治的视野下,就应积极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有力的回应机制与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来改善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善治被置于重要地位。善治所针对的是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低下问题。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行政理念,缺乏服务意识及责任意识,未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未充分发挥行政客体的潜力等。善治对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作用主要有:在透明性原则下的民主治理;实行法治,保护公民权益;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下,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善治理念下的提升对策有:树立善治理念,以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发挥行政生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民问责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政府对网络问责的回应性不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回应效果,但依旧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政府权威信息缺失、政府回应的思维方式滞后、回应方式失当、官员回应能力和素养不足以及政府回应的制度化水平较低等。要提高政府有效回应网络问责的基本理路,需推进政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升官员回应能力与素养,建立长效的网络民意收集与反馈机制,完善规范政府回应行为的法律法规,提升政府回应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政府回应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安排之一,其不仅是现代国家公共管理和公民参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民主实现程度的一个标准.在现代民主的视野中,回应既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机制安排,也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必然要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舆论平台,对传统的政府回应机制和模式既产生了巨大挑战,也为健全和完善政府回应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机遇.各级政府应该认识、理解并规范微博论政,从而以此为契机,健全和完善政府回应机制和模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转变政府职能是地方政府改革的方向,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目标,“云服务”地方政府符合地方政府职能有限性的实际。通过规划、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云服务”体系,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的回应性、快捷度和友好度,提高地方政府服务市场、社会和民众的能力。以技术改进推动机制调整,以机制调整倒逼职能转变,推动有能力承载地方治理重任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政府回应性的视角来分析,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和逐年递增,与地方政府未做好职能性回应,政府前瞻性回应欠缺、责任性回应不到位等有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无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地方政府应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负责任地主动回应,通过加强政府不同层面的回应性建设来应对并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政治参与渠道狭窄、公民话语权缺失的窘境.强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回应的路径建构,在社会分层整合、加快民主化进程、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公共政策合法性和消解网络无政府主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要求政府在回应理念、回应原则和功能向度等方面加强理性认知,构建系统化的回应平台,建立重大决策网络民意征集制度和网络发言人制度,强化政府回应压力机制和意识唤醒机制,培育富有建设性的网络公民,以法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并形成与体制内制度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回应式创新,其遵循着政治博弈与社会嵌入双重逻辑,是以创新行为回应上级创新期望与人民群众诉求的过程。地方政府回应式创新很有可能出现异化问题,当政治博弈逻辑超越社会嵌入逻辑时地方政府就会陷入政府中心主义,以致于诱发“旧瓶装新酒”式创新、“拍脑门”式创新和“虎头蛇尾”式创新,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有损政府公信力。规避地方政府回应式创新的异化,需要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端正地方政府工作作风;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对政府回应创新进行引导;强化社会嵌入,提升政府创新决策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政民关系建设面临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多重背景,也存在着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政务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群众需求、政府透明度不足和公信力下降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政民关系亟待提升。文章认为,政府回应能力是政民关系的核心,提出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需求识别能力、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能力、建立行政问责和社会问责机制、健全政府回应能力评估体系为路径,构建平等对话、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新型政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期,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回应网络民意,是对当代政府的考验和检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试图利用网络辅助完成某些事情,由此也就诞生了"网络民意"这一专用名词和特殊现象。对这个问题,政界官员看法不一、观点各异。那么,在后危机时代,要求政府部门提升回应网络民意的能力,这是公共政府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笔者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作为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内化为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是实现公务员职业化的必然选择,是公众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要求的现实回应。我国公务员职业化的进程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提升公务员的职业能力,必须继续探索职位分类制度改革、提高考试录用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教育培训的动态设计、建立科学细化的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提高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和塑造地方政府良好形象,是党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以"4·11"兰州水污染事件为例,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普遍存在缺乏危机公关意识、缺乏独立的危机公关机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公关危机后续恢复工作乏力等突出问题,需要我国地方政府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投入更大的精力提高危机公关能力,为政府职能转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行政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动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让政府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主旋律。但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时间尚短,在公开信息方面政府难免会出现不如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民众对政府滋生不满情绪。本文从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提出了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深层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路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主要手段和内容。目前,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必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机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7.
民主现代化就意味着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以及加强地方政府建设。要想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体制,就必须重视提高公民参与,建设公-私伙伴关系,加强管理能力,储备充裕的财政资源等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府回应是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应有之义,政府回应能力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反腐背景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还存在不足。我国政府作为回应主体在回应主动性、有效性、持续性及回应速度、信度等方面均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打造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提高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切实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不断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各地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提升政府的回应性。但现实中存在大量推诿性回应、模糊性回应等"政府形式回应"行为。研究发现,公众的不合理期望与政府权力和能力有限的矛盾催生出超越政府职责范围与能力边界的诉求,构成政府形式回应的触发因素;制度环境、抗争性利益表达以及官僚理性知识与个人感性知识冲突是政府形式回应发生的重要外部推力;与此同时,基层公务员胜任力不足和公众身份特征则发挥着调节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