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分析网络新技术、网络社会思潮、网上意见领袖、网上网下互动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找出政府应对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症结所在;借助政治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网络权力的运行机制、网络集体行动的产生和维持机制以及议程管理设计等方面进行剖析,最终提出建构适应互联网执政环境的"科学治理观"。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集体行动成为社会科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焦点。网络集体行动具有不同于传统集体行动的特征:其发生场域是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络民众,客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呈现,主要方式是网民的口头抗议与表达。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西方理论解释框架和本土解释模型为网络集体行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范本,价值累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取向以及本土解释模型中的怨恨变量、动员变量和理性变量经过适当的调整同样可以解释网络集体行动为何会发生,对2008年的五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剖析或许可以佐证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老年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探讨互联网如何改变了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大城市移动互联网设备已经基本普及,老年人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逐年升高。总体上,移动互联网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浅层次社交层面上,主要作用体现在改善了传统家庭代际关系,扩展了老年社交网络,丰富了老年社会生活。但在深层次的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仍然动力不足,由政府技术外包建立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容单一,缺乏应对老年多元化需求的弹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已达到4.33亿。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制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通信的大量使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巨量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为主要特色的信息新时代。今天,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而发掘数据价值、征服数据海洋的就是大数据技术。因此,大数据在信息时代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身份"为分析视角,以"雷洋"网络事件为切入,对网络事件的发生、发酵和传播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网络事件的生成具有明显的身份动员特征,包括身份识别、身份区隔和身份认同三个过程,具体运用了"装可怜""拉仇恨"和"提声望"等选择性身份动员策略,这些策略的实现既是"苦难""污名""标签""声望"等符号、文化、规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又受到网络媒体的无形推力,更受到社会结构转型的影响。重构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身份对于优化网络事件治理、明确不同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网民反CNN事件"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络集体行为在行为场域、动员方式、组织结构、互动过程和行为效果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并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关注网络集体行为,就必须关注网络空间及其特性对传统社会行为的影响甚至是重塑和再造。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全面转型,某些区域的村民通过集体行动介入当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均对集体行动的达成机理做出了解释。然而,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集体行动,其达成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实践逻辑。本文以江苏某村修路事件为个案,采用和借鉴“过程/事件”分析法,在关注、描述和分析事件及其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的解释;同时,以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发掘乡村精英入主村落治理的可能性,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家族、村落等传统因素的认知,尤其是这些传统因素及村落舆论对村民造成群体性压力的程度。最后,文章试图通过深入探讨村民集体行动中的个体行为逻辑和心理反应,并从可能性及制约因素角度简要概括该地区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逻辑,以此呈现我国转型期村落治理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视域中的集体行动机制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行动是供给集体物品的行为,共同利益并非志愿合作的充分条件,搭便车将导致"志愿失灵"。而社会资本理论指出,集团成员的决策并非成本收益计算的经济过程,而是受非经济激励影响的社会过程,社会网络将为集体行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媒介属性越来越凸显,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愈益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美国是社交媒体的发源地,随着其国内各社交网络用户量的激增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力的突显,社交媒体开始全方位地改变美国的政治生态。当前特朗普政府错误利用社交媒体操纵公众舆论倾向,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社交媒体时代的美国网络舆情治理困境,对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中国殷鉴不远。中国必须审慎看待互联网社交媒体蕴藏的巨大政治资源,辩证研判民主政治"数字模式"的影响,避免社会治理滑向网络民粹主义陷阱,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规律,建构政府、行业、用户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途径,一些组织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途径来聚众并采取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主要有:群体自身原因、政治社会事件刺激、网络的互动传播,这些因素在极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群体思维弱智化、责任感分散及选择性接触是群体产生极化无法摆脱的因素;中国转型时期许多矛盾又为极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互联网企业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推动都会促进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村集体行动的本土化研究未涉及村民容忍度,而村民对集体行动触发事件的容忍度大小与农村集体行动是否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基于W县四个村民讨薪个案的比较研究发现:村民对于某个集体行动触发事件的容忍度越大,农村集体行动越不容易发生,反之,容忍度越小,农村集体行动越容易发生。村民容忍度是村民个体差异性、集体行动触发事件差异性二者综合影响的结果,认识村民容忍度对于基层政府治理农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全球技术变革驱动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正在从"总体—支配型"社会逐步过渡到"制度—技术型"社会,而互联网技术嵌入到城市治理中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发展。近些年来,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和应用下,一种新型的"系统—协同型"社会及其城市治理方式也即将形成。技术变革与城市治理在权力结构、组织方式、时空关系等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而城市中的"人"扮演着被治理者与治理者的双重角色,并成为城市治理逻辑转变的核心。未来需要警惕数据驱动的城市主义的肆意扩张,守住人本治理的底线和培育包容性的治理胸襟,处理好技术、制度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集体行动是诠释多样性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与个体、治理者与治理对象之间互动过程的显题,公共事物治理中的集体行动正在由简单走向复杂,立足中国本土的案例研究与理论转化十分必要。灌区公共事物治理活动自古至今持续存在,本研究基于灌区这一特定集体行动场域,论证了复杂性集体行动的概念生成与内涵特征,以纵贯近2280年的都江堰特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历史分析和案例归纳的全景式质性分析。基于灌区历史分析和集体本体论构建了中国情境下复杂性集体行动的解释框架,以长时域跨度视角总结了都江堰灌区集体行动的历史经验。作为对解释框架的验证性讨论,锁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灌区集体行动舞台中的关键组织化因素并进行案例经验归纳。分析发现,作为一种独特的集体行动模式,政党嵌入与集体行动能力生成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灌区集体行动经验,是从人民性的行动价值、组织领导力的行动者特质、双向嵌入与适应性制度化的行动者互动、多元的行动者组织方式以及集体行动能力的生成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实现的。都江堰灌区复杂性集体行动经验丰富了政党嵌入集体行动模式的理论内涵,为其他领域公共事物治理提供了宝贵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不满情绪与网络选择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网络选择过程,即网络推手通过对特定社会事件的策略性动员和宣传,在网络社区聚集网民共同的不满,确定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进而对特定事件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区动员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推动策略。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方向由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社区动员模式经历了由"控制型社区动员"到"管理型社区动员"再到"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的逻辑演变。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范式,"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需求、制度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社区文化、资源支持六个方面。"互动治理社区动员"机制包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动员机制;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构建动员能力提升体系;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文本,激发社区居民情感认同;以积极开发与利用为手段,建立资源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网络素养的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技术操作—价值理解—伦理遵奉"为分析框架,以2018—2020年发生在国内的"严书记事件""咪蒙公众号关停""227大团结"这三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个案,对影响国民网络素养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国民网络素养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在于网民公共意识不足、娱乐至死的社会心态进一步膨胀、网络社会管理思路和方式的相对滞后,以及传统江湖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培育青少年对网络社会公共性价值的共同认知、培育青少年个体公共文明伦理的内在尺度、建立适应青少年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社会治理思路等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2002-1-1至2019-12-31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 Space软件及文献计量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样本对比研究,分析舆情治理领域研究起源、演化路径、热点及研究趋势。发现: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演化机理的探讨和分析,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预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监管和治理这三个方面;国外舆情治理的研究趋势是舆情演化影响因素分析、社交媒体情感行为分析和大数据网络舆情技术研究;国内舆情治理研究趋势是舆情信息分析研究、舆情的管理及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大数据驱动的隐私保护机制、利益相关者及信息生态研究。研究结论对舆情治理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网络素养的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技术操作—价值理解—伦理遵奉"为分析框架,以2018—2020年发生在国内的"严书记事件""咪蒙公众号关停""227大团结"这三个网络热点事件为个案,对影响国民网络素养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国民网络素养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在于网民公共意识不足、娱乐至死的社会心态进一步膨胀、网络社会管理思路和方式的相对滞后,以及传统江湖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培育青少年对网络社会公共性价值的共同认知、培育青少年个体公共文明伦理的内在尺度、建立适应青少年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社会治理思路等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