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连战,是现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他的父亲连震东、祖父边横,人称"台南三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台湾望族.连战的祖父连横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气横益的爱国史志学家、作家.  相似文献   

2.
骆家辉1950年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祖父20世纪初从中国广东省台山移居美国,父亲在美从军,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骆家辉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波士顿大学。  相似文献   

3.
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个农场,主人是位农学博士,农场是他父亲的父亲创办的,他继承了祖父的遗训,一直专心经营着这片只有100公顷的土地,遗训的核心是:实行土地轮作制,不得无度耕种。他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床前说:土地有它自然的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这个尺度,无休止地索取,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在你祖父去世后,我刚接管农场时,看到由我们培育种植的奇异珍果和天然卷菜,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尤其是天然卷菜,只有我们独家生产,价格成倍上翻,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4,(24):51-51
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中国应该具备一种历史的角度 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前几年我回山东高密去为我的父亲做寿,整个家族几十个人都参加了。我父亲说他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时期,他认为最近十几年,是他这一辈子中所过生活最好的一段时间。他总结说"中国感谢共产党,高密感谢吴建明"。  相似文献   

5.
父亲有17个子女,我是第五个,由于业务关系,我和他比较接近. 兴学抗日报国 父亲1874年10月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今厦门市集美区),9岁入私塾读书,17岁离开故乡集美,赴新加坡,在祖父陈杞柏的顺安号米店学做生意,20岁返回家乡完婚,又从塾师读了几个月书.22岁再度南下新加坡在祖父的米店做事,一直到31岁那年(1905),顺安号停业,才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从最初创办的新利川黄梨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厂、砖窑,到后来的橡胶熟品制造厂,前后创办的工厂30多家,开设的商店百余处,垦殖橡胶园、黄梨园各万余英亩,雇用的职员工人常达数万人.父亲认为20世纪是橡胶的时代,因此在许许多多的事业中,他最关注致力最多的是橡胶园的垦殖与橡胶熟品制造业.  相似文献   

6.
朱海涛 《侨园》2020,(2):56-57
前些日子我帮助父亲整理回忆录,翻出家里一本本老影集。在一张张老照片的斑驳光影里,时光刹那交错,那人那事那景,随着深深浅浅的记忆在心底婆娑,往事忽幽忽亮,渐次浮现出来……家里的老照片最老的已经六七十年,无声诉说着家庭中那些已经老去、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生来没见过祖父,对于他的记忆,都来源于祖母和父辈。影集里珍藏着祖父唯一的老照片——祖父四十岁时的留影。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27日,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纪念马叙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同志会见了我们这些马叙伦的子女和亲属,亲切地和我们一一握手,并一起照像,她满怀深情地对我们说,我要向你们表示我对马叙伦先生的敬意,我永远怀念马老,缅怀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父亲离开我们30年了,然而跟随他的那些年月,他为革命、为人民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一幕幕,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读书时才学超过了同龄人。不幸的是,父亲尚在年少之时,祖父便过世了,他不满17岁便帮助祖母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只身来到上海做一些报社的编辑、主笔。  相似文献   

8.
我父亲郑乃炎,追随孙中山先生十多年。1905年,他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孙中山大本营工作,和蒋介石并事。当时蒋介石担任参谋长,他担任副官长。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变时,他侍王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是陪同孙中山上军舰的少数军官之一。1946年他离开军队,到港澳定居。 1971年,他以海外老同盟会员的身分,应邀赴台湾参加辛亥革命庆典,住在台北阳明山宾馆,受到当时国民党总统蒋经国和宋美龄的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母弟妹 我叫周群,今年79岁.祖父是道县兴桥人,是普通农民,有十几亩田,省吃俭用送我父亲上学.父亲周谟,抗日时期报名参加国民党青年军,上前线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宪兵科当科长. 我193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9年,我已经13岁,这时,到处传说解放军要打过江来了,远方“隆隆”的炮声都听得见了.有一天,父亲突然神色慌张地从南京赶了回来,对我和母亲说:“共产党的军队要渡江了,政府乱作一团,我们得赶快跑.”  相似文献   

10.
祖父小时候家境窘迫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去世多年,我们对祖父的认识都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得到的.这些人包括我们的祖母、父亲、年长的几位兄长,以及其他亲友如陈之骥(我们的大姑父,曾任江苏督军署秘书长)、阎升(祖父生前的侍卫长)等人. 父亲曾对我们说,祖父小时候很爱念书,在毛公书院上学时,成绩就特别得好.后来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才去当了兵,开始就是一名伙夫.  相似文献   

11.
何诚斌 《侨园》2012,(3):51
二伯和大陆亲人通信时,他说旅居外国而不敢说在台湾,直到1988年,他才把他家台北的地址告诉了我们.从此,他逢年过节就汇钱过来,大伯多少,我父亲多少,姑姑们多少,一一交待清楚.后来这边的侄子们部参加了工作,他就不再寄钱了.而侄子们无不盼望他多寄些钱,甚至写信诉苦,房子太小,结婚没钱.可二伯回信却一字不提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12.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  相似文献   

13.
张全  洪俊杰 《党政论坛》2011,(10):32-33
骆家辉1950年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祖父20世纪初从中国广东省台山移居美国,父亲在美从军,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骆家辉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波士顿大学。骆家辉是民主党人,1982年至1993年任华盛顿州众议员,1996年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州长,4年后连任。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00,(1)
1999年澳太利亚全球文化教育暨贸易促进会特别委员会依据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園家麟教授在全球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一九九九年度全球中医药推动人大奖”。袁教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袁家麟出身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中医世家,祖父与父亲在中医诊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袁家麟幼年时代便开始在祖父与父亲所开设的诊所里碾药。1960年8月袁家麟考上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从此开始走上系统学习中华传统医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治病的饭店     
成都市有一家独特的饭店——四川药膳店,它把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配上鸡、鸭、肉、水产、禽蛋、蔬菜,做成美味的菜肴出售。顾客在这里用餐,既能享受到中国菜的烹调艺术,又能防病强身。 这个设有四十四个座位的药膳店,自前年十月开业以来,每天前来就餐的有两千多人。药膳店副经理、五十四岁的曾声扬本人和他的父亲、祖父都是药学家。他父亲和祖父编写了一本手抄本,收集了一百四十多个留传在民间的药膳单方、秘方。在这基础上,曾声扬又增加了三十三个。饭店供应的药膳都是根据这些  相似文献   

16.
时隔近半年,正值台湾大选,在马英九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那天晚上,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我当时在台湾静宜大学一同参加马英九讲座的叔叔,他告诉我,“马先生还记得你邀请他去吃四川火锅!”我先是诧异,再仔细回想,于是我得出对他的评价:“亲民”.  相似文献   

17.
聂广洪 《侨园》2006,(6):28-29
今年7月26日,是我的父亲聂长林百岁诞辰。我找出家中珍藏的父亲的老照片和他用过的一些物品,细细品味着,多年前的件件往事不断浮现在脑海中。1906年农历七月初二,父亲出生在辽宁抚顺县一个贫苦农家。由于交不起学费,父亲只读了5年半小学,便辍学到一家店铺当了学徒,17岁时随祖父到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镇一家商铺做了店员。“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父亲在共产党员刘山邨的引导下加入了抗日秘密组织“反日会”。刘山邨当时公开身份是三源浦学校教员,后来任杨靖宇将军带领的东北抗联独立师参谋长。在刘山邨的领导下,父亲以商店为掩护,…  相似文献   

18.
宋洪斌 《侨园》2011,(5):24-25
齐白石是世界文化名人、20世纪中国画坛的旗帜。齐可来作为齐白石的嫡孙,谈起祖父、父亲以及自己,如数家珍,感触良多。我们沉浸到齐白石的传奇世界,也见识了白石老人第三子齐良琨之子齐可来。让我们听听他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我对故乡特别眷念。有时,我觉得故乡离我很远很远,因为它让我向往已久却至今无法亲近;有时,我觉得故乡离我很近很近,因为她仿佛时时在我心中,在我眼前。我的故乡在台湾彰化。1906年8月,我的父亲就生在那儿。十几年后的1922年,父亲小学毕业来到大陆求学,为了纪念登上驶向祖国大陆航船的难忘时刻,他给自己取名“登舟”。读完中学,父亲立志学医,后因经济所迫,肄业于  相似文献   

20.
祖父一辈子,没有洋洋洒洒的谈话演说,也没有堆积等身的专门撰著,以致在今天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祖父的名字.但是他在我的眼中,却可亲可敬.要说祖父的成就,惟有看他做过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时为了创办商务印刷馆,曾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结构”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还编制过新课本和工具书,翻译逾百种西方小说名著,新创多种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妇女杂志》等.可以说,在当年商务印刷馆生产的大量优质精神食粮中,不少到了今天仍然是华文知识食谱中的“启蒙主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