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青年探索》2004,(6):62-64
学习“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与青年政治素质的提升———对当代中国青年某些政治生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孙抱弘/1-8邓小平理论研究邓小平青年价值观思想探析陈志夫/4-26调查与研究亲缘意识在淡化———对武汉市五所重点高校大学生情感支持网的调查崔强沈金志/1-12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现状研究———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赵娟/1-16问卷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运用与介绍状况———对297项问卷调查的分析周春霞/1-20从化外来青年女工的家庭、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余雪芬/2-12西部地区外语专业大学生政治行为现状调查陈…  相似文献   

2.
基于河海大学的抽样调查资料,以及与已有研究的对比,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规模、关系构成、趋同性、异质性、紧密度等特征。研究发现,大学生并不具有简单意义上的"忘亲"特征;大学生社会网特征并不稳定;本科生和硕士生(研一、研二)在社会网特征方面具有同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五所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支持网的分析,发现了其在规模、关系构成、趋同性和异质性等方面的特征,并探讨了存在这些特征的原因、影响。  相似文献   

4.
吕芳 《妇女研究论丛》2012,(5):36-42,47
社会支持网是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传统的"男耕女织"演变为"男工女耕",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不得不重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体社会支持网构成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16个省份2414名留守妇女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系统考察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的构成。调查发现:丈夫仍然是"缺席"的户主,构成留守妇女情感支持网、财务支持网的重心;"娘家人"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公婆",尤其在情感支持和财务支持方面;邻居、朋友都是留守妇女日常交往的主要对象,邻居还对留守妇女的生产活动提供帮扶,而朋友则是留守妇女情感倾诉的主要对象之一。亲属倾向于情感支持、财务支持,而非亲属倾向于交往支持。  相似文献   

5.
李茜  杨青 《前沿》2013,(11):109-112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与情感表露的一个主要平台。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微博内容的整理,从社会、个人和积极、中立、消极五个维度分析了当代高校学生微博内容的特征,结果发现大学生微博以表达个人事件为主,在情感倾向上以中立倾向为主。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中,名人微博观点和普通他人观点是否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对不同的社会事件,大学生群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趋同倾向,说明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理性、独立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社会支持网研究通用的提名法测量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集中探讨在企业工作的外来蓝领青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经济支持网、职业支持网、情感支持网和社交支持网等维度考察外来蓝领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外来蓝领青年的社会支持网规模高于一般外来流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同时,网络关系构成突破了传统流动农民工对亲属关系的强依赖,构建了以朋友关系为主的非亲属关系支持网。  相似文献   

7.
网课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新型学习途径,它在技术上彻底解决了特殊情境下授课时空连接的难题,但在大规模普及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隐藏的缺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在线学习方式异化的问题,并形成一种“网课之困”,其中包括过度强调学习设备的更新、在线虚拟痕迹的考核、知识传播仪式的忽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深度媒介化的教育现实密切相关,随之而来的是师生关系疏离、躺平习惯流行、糊弄交差横行、师生权力倒置等诸多“怪象”的发生,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下降的风险。为此,要积极寻找破解“网课之困”的路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重塑健康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基于0LS回归模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颜值意识与其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颜值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高颜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支持、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传统人力资本对颜值具有一定补偿功能,相对于普通大学,重点大学文凭显著降低了颜值的作用。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颜值"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重视多样化的能力培养;此外,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促进社会公平以及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富靓  王芳 《电子政务》2012,(7):23-30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关于网络舆论传播、人肉搜索以及网络暴力等网络信息伦理问题的观点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信息伦理意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杨慧敏  刘运合 《前沿》2007,(10):213-21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我们帮助他人的主要表现和获得他人帮助的主要渠道。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人为什么会有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的解释。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笔者认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需要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司法类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司法体系未来的执法主体,是建设廉洁中国的新生力量,对其廉洁意识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取样调查显示,司法类院校大学生廉洁意识缺失存在三个显著特征:认知上的模糊性、情感上的高容忍性、行为取向上的不确定性。对其廉洁教育要“对症下药”,加强廉洁知识教育,提升廉洁认知水平;突出廉洁情感教育,培育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对应腐败具体情景,致力于廉洁行动的策略指引。  相似文献   

12.
彭晨 《前沿》2012,(19):172-174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找到两者的相关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纵向拓展”模式,通过创业意识启发、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计划实施三个阶段推动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大学生,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始终,从而摆脱当前创业教育价值扩大化和目标功利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郁闷"心态解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郁闷”一词反映了大学生感受到压力,而行为上找不到积极有效办法的消极状态。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份认同的一个标志,“郁闷”一词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当代大学生用“郁闷”表达上下求索的徘徊、壮志难酬的感慨、朦胧情感的困惑、愤世嫉俗的无奈和对思想教育的冷漠。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王鸿  刘汉利 《前沿》2014,(1):50-5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它是道德认知的情感向导和知行合一的意志桥梁,增进道德认同是培养社会成员亲社会行为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社会归属意识迷茫、社会责任分散、社会支持体验缺少、社会回报机制缺失、社会实践教育不足等现实因素制约着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为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针对这些现实制约因素构建有效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但行动缺乏导向性;对国家安全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但两极性与不稳定性较明显;能主动加强对国家安全的认知,但认识相对肤浅和模糊。为此,需要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协同培育机制,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布努瑶的婚姻一般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即可结婚。从恋爱、结婚到生孩子,要经过4个阶段:即“忘商”、“捉伟”、“仲统”、“扎篮”。“忘商”瑶语意即说亲,“捉伟”意即聚亲,“仲统”意即送女,“扎篮”意即迎孙,这4个阶段是布  相似文献   

18.
红岩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应该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利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大学生就要通过红岩精神“进读物”、“进课堂”、“进网络”、“进活动”,达到激发爱国热情,鼓励艰苦奋斗,培养团结意识,倡导无私奉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梁作甲 《前沿》2012,(17):157-158
教育国际化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传统德育方法弊端凸显,大学生爱国主义道德观念缺失严重.针对教育国际化的特点,要使德育向主体性道德教育回归,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培育具有“中国根”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 2 1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改革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作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两课”教师 ,更应该探索如何在“两课”教学改革中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一、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在政治素质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大学校园 ,泥沙俱下 ,冲击着这块“静土”,致使有些大学生失去应有的辨别能力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 ,不能全面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各种思潮的实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品德素质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带有明显的功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