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君送来一杯“桃花水”,让我品尝品尝,却一下子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情,倏然,家乡的春水在心中流淌起来。此时,家乡的小河正是春情萌动的季节,开始涨桃花水了吧。一闭上眼,那情景就似乎奔涌而来——“一夜工夫,满满荡荡的江面上,像开了锅,吐出一咕嘟一咕嘟的褐色泡沫。从夹岸果林里飘来的桃花瓣儿李花屑儿在漩涡里飞快转圈圈;几只春燕在船蓬上叽叽喳喳;银色的箭鱼,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打浪尖上窜来窜去。”  相似文献   

2.
你说我说     
《新湘评论》2010,(8):62-62
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未一点水不容易。 ——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正在水窖打水,温家宝走过去,拎起绳子也打上来一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总理微笑着婉拒  相似文献   

3.
你说我说     
《学习导报》2010,(8):62-62
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未一点水不容易。 ——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正在水窖打水,温家宝走过去,拎起绳子也打上来一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总理微笑着婉拒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12,(7):21-23
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 杨兴春将一把菜放进盆里,淘洗起来。  相似文献   

5.
“福光庙村如今变成桃源地,田也肥呀水也美,路也畅呀村落更美!”近日,记者下乡到遂宁市船山区西宁乡福光庙村核心区新农村综合体采访,当地年过七旬的张宏老人自编的歌曲深深地吸引了记者。顺着老人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洁净的水泥路蜿蜒在山坡问,渠系配套的水利设施浑然一体,承载着富裕希望的标准化猪舍和连片蔬菜大棚星罗棋布……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丰收的喜悦。“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让我们村从‘丑小鸭’变成了‘天鹅’。”张宏老人一语道出福光庙村巨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鲁曦 《党风与廉政》2002,(12):19-20
在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官渡村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失明多年的75岁的梁桂花老人重见光明了,重见光明的梁桂花老人逢人便讲:“没想到,我老了老了,还能重新看到这个世界,这可多亏了咸阳市委张立勇副书记啊。”亲人般的呵护、关怀2001年4月17日,张立勇副书记带着妻子驱车来到马庄镇官渡村梁桂花老人家里,张副书记对失明多年的梁桂花老人说:“老人家,我们带您到医院看看眼睛,您说怎么样?”老人脸上现出半信半疑的神情:“我这眼都十多年看不见了,怕是不好治了。”“我们去试试看吧。”于是,张立勇和妻子搀扶着老人上车,…  相似文献   

7.
也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但能使有限的生命增加宽度,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快乐。在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小黄庄社区,活跃着一支“爱心大姐”服务队。服务队的全部成员都是社区里的退休老姐妹,她们以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方式,不计报酬,向社区里的空巢老人、边缘弱势老人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8.
李维娜 《党建文汇》2006,(11):24-24
“那天同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不久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多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多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亲情似水流     
安葬女儿的第三天,70多岁的孙桂兰哆嗦着嘴唇走到女婿林青身边,泪眼盈盈地说:“立秋走了,我们也该走了。以后你还得成家,我们继续住在这里会拖累你的……”老人哽咽着,话没说完就已泣不成声。刚刚失去爱妻的林青拉过岳父、岳母的手,真诚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不能走,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已经失去了女儿,不能再没有家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儿子,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林青说着,掏出了当月的工资交给孙桂兰,说:“妈,立秋再也不能回来了,以后咱家的钱还由您保管,买什么也由你们两位老人作主。”孙桂兰说什么也不…  相似文献   

10.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12004年,一位离休干部病危。弥留之际,老人拉着一位女同志的手,流着眼泪说:“谢谢你对我的精心照顾,我们全家都感谢你!”这个令老人如此感激的人就是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老干部处处长吴雅琴。从事离退休干部工作15年来,吴雅琴用女性的细献、军人的刚毅、法官的严谨和党员的忠诚,谱写了一曲“情系夕阳,永不言悔”的奉献者之歌。  相似文献   

11.
“老王呀,下雨天就用不着扫了嘛!”2012年4月12日,天下着毛毛细雨。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拿着扫帚清扫着村里的水泥公路。听到群众的劝说,老人抬起头说:“这路是我的‘心肝’,脏了不扫我心里不舒服呀!”  相似文献   

12.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位于河西区气象南里的老劳模李克勤家,走进温馨宽敞的客厅,午后的阳光洒满小屋,年过古稀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我们的话题自然而轻松地展开,仿佛一见如故的朋友。当我们拿出1962年第5期《支部生活》,将刊有她的封面图片和专题图片递给她看时,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党刊还记着我啊!”看到已经发黄的刊物,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3.
蓦然回首,十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亘古荒原,沟壑纵横,降雨稀少,旱灾频发,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十年十旱”,老百姓饮水常常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有时每方饮用水的费用甚至高达120元;滴水如油,“人畜争水”的景象屡见不鲜。“门不闭户,水窖上锁”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山里的人们渴望甘霖,渴望走出大山……如今,这里街衢平阔,楼舍栉比;群山万壑添新姿,阡陌纵横披新绿。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开发区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诞生,谱写了生态移民、造福百姓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4.
何佳 《党的建设》2011,(6):53-53
“三月里来三月三,五保老人住新院,吃喝穿戴政府管,我们个个笑开颜。”70岁的孤寡老人罗世格用快板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喜悦的心声。提及两种生活的差别,老人心酸地说:“我无儿无女,过去的生活无依无靠,感觉也没什么活头了。自从2007年政府把我接到敬老院以来,吃住都有了保证,免费为我看病就医,还按月发给我生活费,没想到现在还享起福来了!”  相似文献   

15.
伶俐 《廉政瞭望》2012,(11):5-5
上个月,年过九旬的外公过世了,外婆几年前离世后就剩外公一个人住。外公走后,家人开始清理他的房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生前竟背着我们买了不少保健品,有的还没拆封,放在那儿不知多少年月了。 记得前几天看到新闻上一个老人更夸张:死后还留着十多万元的保健品,五六张寄存单据,还有价值数万元的保健品寄存在两家保健品公司里。这些保健品,老人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 其实,我外公生前就常去参加不少针对老年人的所谓治疗优惠活动、宣讲会什么的。有的在礼堂里,很正式,都是“权威专家”,进行保健产品的辅导。我们小区里也经常见到,有一些老年人三三两两,提着小马扎去“听课”。几天“课”听下来,或多或少,都要买点保健品或器材。  相似文献   

16.
群生永在     
写在前面的话:重庆文史馆原副馆长王群生老人是我们《思考与运用》的忠实读者和热心作者,一直见证着刊物的成长和进步,本栏目在今年第4期还专门刊发了他创作的《八荣八耻歌》。就在我们往他家打电话,准备送上稿费时,得知老人已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本期“真性情”栏目特意发表王老生前好友——吕进先生的怀念文章,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愿王老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17.
柳絮 《新长征》2014,(9):41-43
一大早,记者来到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二二八社区,刚刚走到社区门前的小广场,就看到几位老人正在这里一边聊着天,一边利用小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做着运动。记者走近他们,聊起了社区书记,没想到老人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有的说:“刘书记可没少给我们办实事、办好事,外面的绿化好了,冬天屋子里也暖和了,这都是她的功劳啊”。有的说:“我得为刘书记竖起大拇指,她是好样儿的,她为我们居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社区这些年的变化可大了”……说起这些时,记者注意到,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而满意的笑容。而被这些老人们交口称赞的“刘书记”,  相似文献   

18.
炎炎烈日下,一位市民正在焦急地拨打着电话。“您好,12319城建服务热线,您需要什么帮助?”“喂,××处自来水管跑水了,快来看看吧。”“请您留下电话和地址,我们马上联系相关部门……”半个小时后,自来水集团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很快解决了跑水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刚刚大家做得都很棒!下面我们来做第二节指尖运动,一二三四,二二三四……”1月30日上午,走进渝北区回兴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二楼活动大厅,十几位老人正在“90后”护理员杨镇岩的带领下认真地做着冬季保健手指操。另一边,社工廖常春正带着几位老人开心地下着棋。“刚刚用过早餐,让大家娱乐一下,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回兴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蔡宇笑着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20.
赛马场有医疗队,他就到赛马场请医生,被车撞伤左脚,血流了一鞋。”“他终究还是把医生请来了.乡亲们有救了.他自己却倒下了。”“好人啊,他是我们的主心骨。”老人的帐篷外.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70多岁的老人阿吾加义边说边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