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公地悲剧"理论与实践——以药品专利保护分析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护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对药品实行专利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专利药品涉及多项专利权且难以进行专利授权或交易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医药研发资源闲置,从而陷入专利药品的"反公地悲剧"。本文从"反公地悲剧"的理论视角,通过建立牧场"放牧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条件下所存在的药品专利保护"反公地悲剧"现象,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
专利药品“反公地悲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翔  陈欣 《科技与法律》2006,(2):113-117
经济学者认为,若过多所有人对于同一资源拥有排他权,则无人可有效运用此资源,成为“反公地悲剧”。在专利药品涉及多项专利权、且专利授权难以进行的情况下,将因专利权人相互牵制或欠缺互补导致无人可有效实施,从而陷入专利药品“反公地悲剧”。本文分析了专利药品“反公地悲剧”的成因,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之必要性(一)环境资源保护的现状"公地悲剧"是外国学者所做的一个试验。将一块草地划分成几块分给牧羊人,在中间留下一块作为共用地,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着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物品供给的两大参与主体——街头官僚和公民出发,从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以及公地悲剧的角度,探讨我国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寻求克服困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所谓海岸带,就是围绕沿海地带划出一定的区域,是海陆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包括滨海陆地、沿海滩涂和沿岸水域。因其近海且狭长如带,形象地称之为海岸带。海岸带是开发陆地的门户,进军海洋的跳板;是海上交通枢纽,国防前沿重地;是经济、文化较内地发达,国家发展的先行地区和黄金地带。加强海岸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摆在沿海国家和地区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加强海岸带管理,须加强海岸带立法。所谓海岸带法,就是调整人们在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冲突日益明显,各国正在运用一种综合管理机制对海岸带进行管理。本文在分析我国海岸带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来探究构建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冲突日益明显,各国正在运用一种综合管理机制对海岸带进行管理.本文在分析我国海岸带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采探究构建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艾妮 《时代法学》2013,(5):104-110
渔业资源的法律属性引起了西方渔业法学界的热烈讨论。渔业资源的公共财产的本质属性导致竞争性捕捞,催生了渔业公地悲剧。美国承继了英国普通法上的公共信托制度并通过本土的判例法,将公共信托原则适用于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领域。渔业公共信托原则在美国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扩张性。我国1986年《渔业法》固守以捕捞许可为基本手段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引入基于市场的管理方法,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本文建议我国修订《渔业法》时,对美国渔业公共信托原则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成为保障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认为公共财产会导致利用过度的公地悲剧,反公共财产会导致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实际情况是两种财产引起的悲剧结果并不确定。公共财产可能导致利用不足的悲剧,反公共财产也可能导致利用过度的悲剧。这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产权改革并不是解决公共财产和反公共财产外部性的唯一路径,调整交易成本进而影响使用权和排他权的对比关系,可以实现公共财产和反公共财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慧  吴剑 《法制与经济》2010,(9):56-57,60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职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经验表明,应当赋予职工以适当形式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本文认为,我国的公司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加强职工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防止"通钢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1.
创建“养护者受益”环保法基本原则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张怡 《现代法学》2005,27(6):12-17
“公地的悲剧”自英国的“圈地运动”始得以有效遏制,而保持公地基本制度下的环境保护也仍然在赋予公民无可辩驳的义务与责任之中持续着各种形式的环保投资,可实践证明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啬资财并未能有效地阻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究其根源,无不与公地基本制度和法律层面除私有化之外,一直没有公地独特的接纳或认可私权内在的权义对等所需求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并保护公地之上私人为环保所付出劳动和养护投入所获得的权益至关重要,为此,拟创设“养护者受益”环保法基本原则,来弥补公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忽视私权关怀之严重缺陷,以期阻止“公地的悲剧”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郑恒峰 《行政与法》2009,(10):26-29
协同治理是一个新的政府治理理论,它要求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全能主义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管理模式,使得公共服务多元治理程度较低。因此,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纪建文 《清华法学》2012,6(5):65-72
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弱势的排污收费依然在我国社会现实中占据主流,而在舆论上不断高涨的排污权交易及碳排放权交易却迟迟没能进入实质性运转.为了有的放矢地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有必要深入挖掘二者的理论基础.丹尼尔在哈丁解决“公地悲剧”思路的基础上提出“自由获取悲剧”理论,试图挖掘财产权的基础并提出解决地方性环境问题的方案.在我国,排污收费制度主要以环境物品的公共所有权为基础,而排污权交易及碳排放权交易则以公共所有权及私人所有权并存为基础,并且企业对环境物品的私人所有权主要通过有偿方式取得.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已遭受诸多诟病,而排污权交易及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性取决于权利配置是否合理、监管是否到位、市场是否成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万峰湖专案”的成功办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又一个真实写照,为破解“公地悲剧”贡献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通过对该专案办案背景、办案重点难点和办案影响进行深入解读,深刻阐释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以期对检察机关今后办理相关跨区域生态环境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流域是区域的一种特殊类型,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流域治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从我国目前流域治理的现状出发,认真总结了我国流域治理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构建我国流域治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的"公地悲剧"将导致知识产品为社会所公有,而创新激励无从谈起,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反公地悲剧"则由于产权太过分散,而使交易成本激增,技术合作难以达成,知识无法实现共享。知识产权的垄断性与市场是不相关联的,它仅仅作为一种能力的描述状态罢了,拥有知识产权不等同于知识产权垄断,但其行使确实可能对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构成危害,进而遭致反垄断法规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具有普遍性、突发性、复杂性、难以预测性及全球性特征的社会风险,时刻在考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在风险社会视野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立全面危机管理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全球性的危机治理模式等措施来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公地悲剧”看武汉东湖的污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为主的外源污染及湖底淤泥的内源污染对武汉东湖的水质及其周遍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外源污染又成为污染的首要问题。然而,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湖的污染问题。从公共管理中"公地悲剧"的角度看,东湖外源污染的根源在于产权的模糊。因而,通过明晰产权,使环境保护市场化,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就成为解决东湖外源污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淡水资源持续利用与依法治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伟钰 《科技与法律》2003,(3):63-70,48
我国是缺少水资源的国家 ,又是水旱频繁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少 ,但浪费又比较严重。本文全面论述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主要资源、我国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与问题、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淡水资源依法治理的对策等问题 ,并提出 3条治理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20.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世界城市建设中公共问题凸显且日益表现出其复杂性,在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如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还存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误区;缺乏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平台与机制;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与农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等。对此,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公共治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