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如清泉可以为"信息饥渴"的民众传递事件信息,同时也像雪球一样可以迅速扩散信息从而引发"信息雪崩"的风险。2013年两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展现了网络谣言风险中政府与网民的博弈。政府应正视网民在网络谣言中的诉求信息,及时处理其话语博弈信息,"耗散"网络谣言的"风险能量",缓释网络谣言的潜在风险,达到在网络谣言风险博弈中的均衡状态,降低社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际、国内政治利益矛盾的产物,网络政治谣言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低估的破坏力。其产生有国际斗争、国内矛盾,有关部门工作上的不足等原因,因此,可以从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正,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加强谣言预警、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和惩处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治理政治谣言。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一种分析框架。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治理网络谣言要坚持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行政监管与推进信息公开并重、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一种分析框架。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治理网络谣言要坚持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行政监管与推进信息公开并重、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各国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而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首当其冲。印度政府自2000年开始规制信息技术产业,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进行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对印度的宪法、网络专门立法、机构建设和网络自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梳理出其十余年在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思考我国网络谣言治理方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谣言逐渐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态势。网络谣言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小觑。治理网络谣言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法治化治理是较为高效、理想的选择。应该尽快推行网络实名制管理办法,切实落实行政公开法律制度;同时,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要完善法律惩戒机制,依法惩处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不法网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演化机理,分析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并尝试为政府治理此类谣言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事件善后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软措施”。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演化机理分析,反思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的困境,提出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模式,既强调纵向的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的核心作用,同时也重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横向空间中的作用,呈现紧密联系的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各国均带来诸多法律问题,而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首当其冲。美韩政府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进行了很多努力,从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全面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但是美韩两国在网络谣言治理之初分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美国政府因自由言论的宪法屏障而退居二线,以社会自主治理为主;韩国政府则主动出击,建立了网络实名制度。两国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寻求网络谣言治理的平衡点:对谣言既不过度管制,也不过分放任。两国在实践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总结并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的本质是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特点决定了其比传统谣言的危害更大,已成为社会公害.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网络实名制效果不明显、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建议完善民事诉讼、刑事自诉、刑事责任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以严格、长效的执法消除网络谣言的生存时空.  相似文献   

17.
网络在给人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谣言滋生的问题。谣言的传播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学界有关网络谣言的研究逐渐增多。文章在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谣言的传播机制,认为政府在治理谣言方面应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谣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井喷"趋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研究与把握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对预防和控制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建立预警机制,将网络谣言扼杀在萌芽之中;及时、主动、全面公开信息;健全网络谣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邻避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因素。社会精英对邻避设施所在地民众的动员及组织、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及选址的"封闭化"、地方政府在邻避群体性事件中的低效回应、大众传媒的"扭曲化"宣传及网络谣言的"泛滥",共同构成了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逻辑。面对邻避群体性事件的挑战,在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利益主体共同配合的基础上,社会精英理性的利益表达和政策参与、相关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完善的环境决策协商机制及政府回应方式、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合理引导,构成了"利益共赢"路径下邻避群体性事件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