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刑法及实践层面来看,我国对毒品犯罪无疑持严惩的态度,但毒品犯罪问题并没有在严刑峻法之下灰飞烟灭,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实践证明,“严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毒品犯罪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现阶段也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一种性质恶劣、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严重犯罪活动,是我国刑事政策和刑事法治严厉惩治的重点犯罪之一,这就决定了在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坚持以严为主的原则。但打黑运动亦应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不能盲目的扩大化,要确立明确的标准,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恶势力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在黑社会性质组织内部,要施行区别化对待的原则,对一般参与者从轻处罚或者进行非罪化处理,对自愿退出组织者给予鼓励性措施,从而取得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最佳社会效果与最佳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架构与两极化刑事政策一样,也是"重刑化的实体法"配合"微罪处分的程序法"。在犯罪控制的内化过程中,刑事政策也从国家本位转到国家.社会本位上来。国家的放权分责,既加强了对犯罪的打击和预防,也让民众承担了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政治与刑事政策——兼论"宽严相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抑制和惩治严重分裂性社会行为为中心任务的政治,或曰举凡直接涉及刑事权力的来源、配置、行使、效果、制衡等的政治,即刑事政治。现代刑事政治是宪政化的。刑事政策采取的是静态视角,而刑事政治则采动态视角,它不仅指涉刑事政策中的正面力量,也指涉刑事政策外的负面力量。当下,"宽严相济"由一般统治方略向基本刑事政策转变,它是现代刑事法律基本原则的实践贯彻,它反对"利诱、威胁、打击"而崇尚"诚信、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由于农村人情浓厚,厌讼心理根深蒂固,农村纠纷解决的司法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私了"现象频现。有针对性地在农村犯罪的处理中开展刑事和解,对农村犯罪"私了"给予相应的法律规制和引导,有利于将农村犯罪中广泛存在的"私了"阳光化,既可以更好地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符合农村人情社会的特点,又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约束力的协议。农村犯罪刑事和解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也是实现农村法治的重要保障,无论对于加害人、被害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新时期国家提出的新的刑事司法政策。此政策对检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根据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出台的背景,结合批准逮捕工作和公诉工作,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实务中的实施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宽严相济"作为我国现阶段惩治和预防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于2006年10月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总计26条)、《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总计12条)、《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总计49条)。  相似文献   

8.
9.
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背景下,过分强调犯罪记录的警示作用可能阻碍未成年犯罪人积极进行改造并重新回归社会,并会对其人格重塑和思想改造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的有效运作不仅能够克服这些缺陷,而且能够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受到社会的公正对待,符合现代刑事法治理念提倡的非刑罚化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趋势。具体而言,通过批判继承国外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方案,应当从实体内容和程序构造两个方面改造并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并将裁量的立法模式纳入其规范构建之中。惟其如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才能够真正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以实现制度与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完美配合。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变更领域的运用,有利于鼓励罪犯积极改造,真正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本文在行为和人格考量二元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刑罚执行变更不但要考虑犯罪行为、被羁押期间的行为表现,而且还要考虑其犯罪危险人格是否已经被矫正,针对性地宽严相济,才能综合、全面地权衡刑罚执行变更对罪犯的积极作用,体现人本主义的关怀,从而实现刑罚执行变更的奖励功能与刑罚预防目的的衡平。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当今我国的刑事政策。监狱的宗旨是惩罚和改造罪犯,监狱的根本任务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在监狱的刑罚执行工作中,必须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才能更有效地改造罪犯。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是我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对刑事法律的制定和刑事司法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反贪办案过程中,积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通过号召、鼓励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主动坦白交代罪行,争取从宽处理等方式,以感召愿意悔改者,孤立顽固者,分化瓦解犯罪营垒,缩短破案时间,节约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治理理念、互动理念和谦抑理念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三大基本理念,分别是对统治理念、专治理念和扩张理念的超越。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质上是要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三大理念贯彻到犯罪控制当中。其中,治理理念的贯彻主要表现在立法控制上,需要针对少数民族犯罪制定刑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互动理念主要表现在司法控制上,需要将少数民族犯罪纳入刑事和解的范围;谦抑理念主要表现在社会控制上,需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良习惯法资源和民间自治组织在犯罪控制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典中充斥着大量表征行为及结果程度的词语,学者称之为“罪量”。任何犯罪构成理论都必须以法条为依托,理论上的犯罪构成体系需要为法典中每一元素在体系中的地位做出符合逻辑的安排与说明。引进德日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之后,为了让该理论更加契合于我国的刑法典,罪量在该体系中应重新定位于违法性阶层之中。其中一些罪量是犯罪成立的消极判断,可视为“违法阻却事由”,另一些则可借鉴“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现象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犯罪的青少年,怎样感化、引导他们,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是司法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刑事审判中,要以法官为主导,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通过个案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使“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宽严相济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刑事政策,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主要机关,必须将这一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化。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宽严相济政策,有助于监狱工作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加快监狱体制改革步伐,在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活卫生和社区矫正等行刑活动中充分履行职能,科学认识罪犯,文明公正执法,实现行刑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和最优化,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严密法网是有法可依的需求,偏重维护社会秩序;入罪慎行是对刑法(刑罚)本性恶的反馈,偏重保障公民自由。无论是保障自由,还是维护秩序都是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准则;而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在一定维度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作为对立法的限制,区别对待不同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侧重选择入罪慎行或严密法网,是解决此矛盾的可取路径;这也是宽严相济的刑事立法政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刑事案件中,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加害人的行为给被害人的财产、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却看不到有些案件往往是因为被害人的主要过错而引发的这一客观事实。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理此类案件时,应当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一因素。建议立法机关在刑法中增加因被害人主要过错而引发的加害人侵害被害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条款。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刑事法治观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国内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执行措施及政策的现状,进一步阐明刑事法治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实践中,单位受贿犯罪存在严重的处罚畸轻问题,不仅违反刑法关于定罪量刑的有关规定,背离罪刑相适应原则,也不利于预防犯罪。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定罪标准失据和量刑畸轻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是因为没有准确理解和贯彻"充分评价"原则,以致对单位受贿案件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和对单位受贿案件中的私分单位受贿财物行为未进行充分评价;就后者而言,是因为司法人员坚持"因公犯罪"、"奉公行事"的错误理念或者错误地适用从宽处罚情节,以及外在力量违法干预司法活动。单位受贿犯罪处罚要真正实现罪刑相适应,既要贯彻"充分评价"原则,又要注意单位受贿犯罪属于职务犯罪,而不是财产犯罪;应当合理控制单位受贿罪的成立范围和处罚强度,结合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考量单位受贿罪的处罚,严格自首的适用条件和减刑幅度,并根据具体案情逐次适用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对于确实需要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也需要在判决书中详细阐明理由并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