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7月18至16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哲学动态》编辑部,联合邀请在京的哲学理论界的代表,在昌平县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座谈会,现把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关于研究“初级阶段”问题的方法论大家认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唯物史观方法,具体说来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从实际出发,反对从抽象的定义和原则出发,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2,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过程论和阶段论,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运用系统结构的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和上层建筑结构,从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6)
在《费尔巴哈论》这篇著作中,黑格尔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部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使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内容得到不断完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努力就是运用这个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的方法,去研究考察事物。当前中国哲学需要现代化,就离不开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指导,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也应该贯穿于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3.
1987年7月13—16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哲学动态》编辑部,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进行了专题座谈,现将座谈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法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尤其注重从方法论上着眼。大家认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唯物史观的方法。具体说来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法论原则:①从实际出发,反对从抽象的定义和原则出发,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②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过程论和阶段论,把社会主义看成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③运用系统结构的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和上层建筑结构,从总体上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4.
论矛盾特殊性理论的现实意义刘翠兰,张二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的特殊性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出了杰出贡献。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一座博大精...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李洪林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奠基者;列宁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当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论”有重要的意义;否定和反对“灌输论”其实质是否定和反对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界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属性的重要标志。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说教论、边缘论等错误认识的影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武器促进理论自觉。邓小平理论自觉的思想基础是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成功地把"变"与"不变"结合起来;理论自觉的重要表现是以崇高的使命感灵活运用唯物史观,明确把"是"与"不是"区分开来;理论自觉的突出特点是以极富胆识的品格把唯物辩证法渗透到一系列问题论析中;理论自觉的最高宗旨是以坚定的信仰进行无止境的探索,追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艾思奇不仅是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同时又是造诣很深的学者.在意识形态上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在思想路线上他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在工作作风上他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在理论研究上他坚持开拓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在学习方法上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社会实践.他优秀的个人品质与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9.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要保持、维护的因素,也有要反对、抛弃的因素;都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都有肯定因素,也有否定因素.因此,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并不是要保持和维护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并不是要肯定一切,而是保持和维护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肯定正确的东西;对于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对于不正确的东西,不但不能保持和维护,而且要坚决予以否定.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坚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刘哲 《瞭望》2006,(38)
陈书栋撰著的《矛盾基础论)是一部对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进行开拓、创新、突破和发展的哲学新著。哲学里研究的是辩证法,辩证法里研究的是矛盾观,矛盾观中研究的是矛盾的基础,是哲学当中最深奥的部分,也是最难啃的部分。《矛盾基础论》的主题就是矛盾产生的基础,并在其围绕矛盾生成基础而展开的过程中,又涉及矛盾的一系列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刘宏全 《理论导刊》2002,3(9):32-34
模糊逻辑的哲学意义在于推动了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猛烈抨击了哲学上的决定主义和逻辑强制性错误。模糊逻辑作为连续无穷的多值逻辑,它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应用价值在于能解决现实世界许多科学领域的软科学问题,为“三论”的实际运用和增强计算机的“活力”,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方法,奠定了理论厚重的哲学底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其思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达到认识社会规律与提高主体实践自觉性的统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连续性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性成果的统一;彰显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实践中的统一,奉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潘宇鹏 《理论探讨》2006,1(6):45-48
辨证法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科学主义思潮反对其思辨性,人本主义思潮批判其对人的存在的遗忘。以上哲学批判的对象实际上是传统知识论的辩证法,现代辩证法理论则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从而实现了辩证法理论性质的深刻变革。生存论的辩证法要求人类在自己全部的思想和活动中都保持超越意识、和谐意识、悲剧意识与宽容意识,这是作为崇高人生境界的辩证法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在当代所应树立的辩证法观。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7,(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和干部学院的主业主课,是必须重点抓好的教学内容。领导干部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  相似文献   

15.
唐振刚  黄巍 《学理论》2013,(8):138-139
当前,部分官兵对武装冲突法还有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主要包括:无用论、束缚手脚论、不适用于基层论和万能论等,这对武装冲突法在部队的传播以及法律战教育训练的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教育广大官兵:既不漠视它的存在,也不迷信它的作用;着眼于国家根本政治利益和全局军事利益,坚持主动、灵活地运用,反对盲目死板地套用;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反对循规蹈矩,作茧自缚。  相似文献   

16.
李国涛 《理论导刊》2022,(7):98-104
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存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形态。当前,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即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范式有待突破、研究形态有待整合与建构。鉴于此,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研究在宏观上需要秉承范式转换逻辑、场域转变逻辑、研究认知逻辑、研究层次逻辑;展现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需要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当代中国”、着眼“时代发展”,在增加当代中国生存论哲学的理论深刻性和现实厚重感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7.
闫海玉 《理论探索》2005,5(3):15-16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成功运用和深刻论述,对于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我们,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启迪作用。这主要包括: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肯定和否定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哲学教学中应当注意从具体的哲学问题意识出发,逐渐上升到一般的哲学问题意识;并在事例分析中分析理论、运用理论;培养学生的哲学体验,从而达到哲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哲学经历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发展阶段。理论哲学是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用理论方式解决哲学问题、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则是用实践方式解决哲学问题,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视改变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是对理论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而不是实践首要论或实践核心论的实践哲学。用实践唯物主义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导致混乱,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准确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是我们坚持了几十年也争论了几十年的观点。去年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仍在坚持这个观点。笔者认为,这个有关唯物辩证法根本思想的观点至今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