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杰 《中国检察官》2010,(22):76-78
1998年10月16日。智利前军政府领导人西班牙裔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Jose Ramon Pinochet Ugarte.1915年-2006年)正在英国看病,却被英国警方按照西班牙司法机关的要求以反人道罪加以拘捕,成为20世纪末最具轰动性的外交事件.同时也是对引渡、普遍管辖权和外交特权与豁免以及个人刑事责任等国际法问题,进行重新评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黄海勇引渡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复杂的引渡案。该案不仅涉案金额巨大,犯罪嫌疑人滞留境外时间漫长,历经秘鲁地方法院、秘鲁最高法院、秘鲁宪法法院审判,而且被提交到美洲人权委员会和美洲人权法院,并由中国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反思黄海勇案中的引渡程序,我们应当持之以恒地坚持境外追逃,及时化解对方对我国司法制度特别是死刑问题的误解,严格遵守对方法律提交引渡请求,全面提交案件材料并果断地作出外交承诺,如实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刑事法治的进步,妥善应对引渡中的程序性意外,正确处理在国外羁押期限折抵刑期的问题。展望黄海勇案,我们应当充分保障黄海勇的诉讼权利,全部兑现对秘鲁政府做出的承诺,实现对于黄海勇的公正判决,从而向世界证明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与进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刑事法治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刑事法治的信心,实现我国境外追逃和国际引渡合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不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主要是指根据请求方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被判处死刑,除非请求方作出被请求方认为足够的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不执行死刑",否则,被请求方"应当拒绝引渡"。在赖昌星一案中,由于加拿大不信任中国的死刑状况及外交照会,导致赖昌星不能成功引渡回国。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中国的法治在某些方面并不被国际社会认同。本文试图以赖昌星案引渡不成功为例,浅谈我国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并对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实际情况,探讨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原则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标准,即由最高法或者立法机关进行权威性解释或立法,以间接的、有限的态度由逐步向完全接受过渡,加快刑法体系相关内容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17日凌晨,身着淡黄色短袖、米白色休闲裤的黄海勇被武汉海关缉私警察押解着从停靠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架飞机上走下来.此时,距离他离开中国已经过去了18年.在这18年里,黄海勇先后逃往美国和秘鲁,并穷尽美洲所有法律以达到摆脱中国法律制裁的企图.但秘鲁国家宪法法院于2016年5月23日公布的裁决结果击碎了他最后的幻想.此次引渡被中国外交部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复杂的引渡案”,创下中国引渡史上诸多第一:《中秘引渡条约》签署以来首例成功引渡案例,美洲人权法院审理的首例涉及中国且中国胜诉引渡案,首例中国在国际人权法院出庭的案件.  相似文献   

5.
谢婉清 《法人》2008,(1):36-39
话题背景 2007年11月16日,湖南神力实业有限公司(下简称神力公司)董事长袁宏伟英国被拘一案在伦敦的法庭进行了一次听证。由于此次拘捕是由神力公司与美国爱宝工业有限公司(ABRO Industries,Inc,下简称爱宝公司)之间的商标权之争引发而来,期间又夹杂着美国爱宝公司以“诱骗”手段将袁宏伟引至与美国有引渡条约的英国实施抓捕的情节,从而引起了国内法学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引渡制度中已确立的原则。虽然引渡制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80年,①但是直到18世纪末,引渡主要是针对政治原因的逃亡者(包括叛国罪、轼君罪或反对君主制的犯罪),而对普遍刑事罪犯则很少引渡。欧洲第一个引渡条约——英国和苏格兰引渡条约就是引渡政治犯的条约。1625年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对引渡问题作了理论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死刑与引渡分析——以中西引渡条约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与西班牙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引渡条约。根据条约,中西双方有义务应对方请求,引渡在一方境内发现的被另一方通缉的人员。在中国所有对外引渡条约中,这个条约首次出现涉及死刑问题的条款。条约规定:“根据请求方  相似文献   

8.
热点聚焦     
中国立法机关批准与发达国家的首个引渡条约全国人大常委会4月29日批准中国与西班牙签署的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引渡条约。据悉,该引渡条约将加速中国编织国际引渡网,缉捕以贪官为主的外逃案犯。根据条约规定,中西双方有义务按照条约规定,应对方请求,相互引渡在一方境内发现的被另一方通缉的人员。在中国所有对外引渡条约中,这个条约首次出现涉及死刑问题的条款。条约规定:“根据请求方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被判处死刑,除非请求方作出被请求方认为足够的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  相似文献   

9.
死者(莫登娜达——译者注)是一个西班牙国民,在西班牙有住所,但旅居英国.有一笔可观的动产,她未留遗嘱,也没有亲属.按照西班牙的法律,西班牙国家是她唯一的全部财产继承人.西班牙主张有权对位于英国的死者的动产进行管理,而(英国)财政部法律顾问则主张,在英国的这一动产是“无主财产”,应属于英王:——英国上诉法院认为,只有在这样情况下,该财产才能作为“无主财产”,属于英王:根据外国住所地法,一死者没有继承人;或者,该住所地国对财产主张权利,不是以继承人的身份,而是以“王室特权”为根据(英国法不承认其具有域外效力).然而,根据死者住所地的有关法律,西班牙国家是“最后继承人”,是真正的继承人.按照“动产随人”的原则,位于英国的死者财产属于西班牙国家. 在适用该原则时,没有理由区分与死者有私人关系的继承人和其他的个人或团体,包括国家(国家依死者住所地法是合法继承人).按照死者住所地法,西  相似文献   

10.
刘星 《法制与社会》2010,(10):46-47
赖昌星的难民申请已被驳回,从法律角度而言,其被遣返归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赖案带给我们的反思远不止如此。该案反映我国在引渡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其解决方法,是本丈关注的问题。笔者拟比较中加引渡制度,得出一些完善我国引渡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湄公河惨案中泰国政府以"本国国民不引渡"为由,拒绝将涉案的9名泰国籍缉毒军人引渡到中国,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无法介入对9名泰国籍军人的刑事追诉、审判量刑、以及刑罚执行等,从而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湄公河案暴露出本国国民不引渡的某些弊端。因此适当放宽对本国国民引渡的限制,在个案引渡合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比较灵活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打击本国国民在境外的犯罪,同时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友好和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渡是指一个国家应他国请求,将被指控犯有可引渡之罪的逃犯或已被判决的罪犯交付该请求国以使其实现审判或执行判决的制度。其作为一种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形式,一直在国家联手打击跨国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引渡是主权国家之间的一种合作,其间又涉及到相关人员的个人权利。因此,引渡制度在运行实践中,一直受到一些例外原则的制约。这些例外原则以国家主权、刑事政策和相关个人的权利保护为前提,旨在保护相关个人和被引渡请求国的利益。“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就是这些例外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对引渡的诸例外原则进行全面…  相似文献   

13.
一、“The Father Thomas”案的启迪:英国法官困惑的解除“The Father Thomas”案〔1〕中涉及到“船舶优先权(Maritime Lien)”的界定问题,面对在该案中如何解释船舶优先权的固有法律含义,英国法官显得格外束手无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现行英国海商法律(包括大量的单行法律)环境下,很难采用制定法的手法对其进行令人满意的解释,以至于一位英国法官发出这样的感叹:“给船舶优先权下一个定义远比认识它来得困难。”〔2〕当然,这位英国法官的感叹丝毫不能损害对该案的令人信服的解决。因为英国蕴藏着优良的判例法传统,法官借助英国的海事海…  相似文献   

14.
死刑不引渡对引渡请求国的要求是对被引渡人不判处死刑或虽判处死刑但不实际执行,而非彻底废除死刑。死刑不引渡和废除死刑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遵守死刑不引渡对外逃人员做出不判处死刑的量刑承诺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并且和是否会鼓励贪官外逃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因而其不应成为“倒逼”国内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5.
程文理 《法制与社会》2012,(21):103-104
皮诺切特案中主要存在两大国际法问题:其一是皮诺切特是否享有国际法上的外交或司法审判豁免权问题;其二是皮诺切特案的国际刑事管辖权问题。本文在分析皮诺切特案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法相关原则和规定对上述两大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刘国昌 《政府法制》2009,(18):15-15
“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是笔者套用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最近一次谈话而来的。近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她说,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应该让外界不仅了解我们的成就,也能看到我们正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公共外交需要“早说话”,让国际社会在第一时间听到中国的声音,及时了解到事态的真实情况,这就有利于外界形成客观平衡的看法;公共外交需要“多说话,  相似文献   

17.
吴畏  张炜 《法制与社会》2011,(30):116-117
引渡司法审查在引渡活动中有重要地位,不同国家的引渡司法审查采取不同的模式和证明标准。荚美法系采取“充分证据”标准,而大陆法系采取“重大嫌疑”标准。我国关于引渡司法审查的证明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文认为应当结舍我国刑事诉讼中有关证明标准的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8.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引渡制度是国际间的一种司法协助制度 ,重视引渡的司法性、排除政治对引渡的不必要干涉、将引渡完全纳入法制轨道 ,已经成为全球引渡立法的趋势。我国于 2 0 0 0年 1 2月 2 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引渡法 ,结束了我国没有引渡单行法律的历史。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在本国国民不引渡、死刑不引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简易引渡制度、被请求引渡人的损害赔偿权以及引渡的审查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或空白 ,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死刑与引渡──源自人权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长期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实践中,许多旨在限制引渡的原则得以诞生并长成。这些例外原则作为引渡适用过程中的“安全阀”,在保障引渡顺利运行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引渡适用的增加及国际合作指导思想的变化,引渡的例外原则也不断被注入新的因素,并在种类和范围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在引渡例外原则的诸多变化中,“死刑不引渡”格外引人注目。一、人权保护──死刑与引渡的连接点二战之后逆法西斯蔑视人权、践踏人权而兴起的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浪潮不仅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推动着人权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不…  相似文献   

20.
陈忠仪  李惟 《检察风云》2006,(19):42-43
2006年9月7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俄罗斯联邦请求引渡沙宾科夫一案进行了公开开庭审查.该案是上海市受理的首起引渡审查案件.根据我国引渡法规定,此类案件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开庭审查,作出是否准予引渡的裁定,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齐奇当天亲自担任审判长,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