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小在湖北襄阳读书时,从书中就知道在家乡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伍子胥、诸葛亮等英雄豪杰,也出现过孟浩然、米芾等文豪大儒。少时的梦想,就是像这些家乡名人一样,做一个有抱负、有作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989年3月,我参军来到贵州。无论是在偏远中队当文书、军械员、  相似文献   

2.
正说起读书,我马上会想到许多名言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等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关于读书的好处被人说的太多太多。作为一个天生爱美的女性,我要说,读书可以美容。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可以改变一切,有钱也能使人变脸。有些  相似文献   

3.
朱同芳 《唯实》2013,(5):93-9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始终以"后来居上"的勇气和决心,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迈向新阶段,极大繁荣了市场,有力推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540.83亿元,人均GDP为37956元,分别是1978年的290.45倍、216.89倍。40年历史巨变,饱含着贵州人踏着时代节拍追求幸福生活的改革激情。改革开放以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显出,理不直指。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穷通作品内蕴,必须得下三种功夫。一曰“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读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  相似文献   

8.
李长山 《学习月刊》2013,(15):13-14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悟、感想: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对党政干部来讲,读书学习涵养人.可以察秋毫、明大势、定方位、施方略:多克己、严自律、强修养、廉为政:站得高、经天地、展宏图、创伟业……读书之益,益己、益事、益社会,与“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相生、相伴、相依.它让人无往而不胜,立于不败之地。今日.应该如何读书?需要做好“加减乘除”四门功课。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读书,认为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宋代李淑在《邯郸书目》一书中云:"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从古人的读书三味联想开来,现代人读书也应具有"三味":读书要有趣味。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德斯鸠曾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  相似文献   

10.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抱怨抽不出时间读书的同志,说到底是没有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唯有视读书学习如饮食而一日不可或缺,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才能抛开功利、摒弃浮躁,成为一个爱读书、肯读书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老同学难得一次小聚,彼此问及双休日如何度过。轮到我发言,自然实话直说,无非是在家看看书。不料话音刚落,几位仁兄竟把我当“外星人”一般,从上到下打量一番后,不无惊异地说:“有没有搞错?如今还兴双休日呆在家里读书?!”至于到底谁搞错了,我的确说不清。我只晓得自已生来不善交际、不善应酬,也无琴棋书画等特别的个人爱好,还是安心读点书的好。这次小聚,几位混得还算“成功”的仁兄,十分坦诚地规劝我别再轻言“读书”。他们说,不读书更容易获得某方面的“成功”,原因简而言之有二:有了文凭在手,不读或少读书,…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会因职务的晋升“水涨船高”,而是从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生动实践中获得的。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相似文献   

13.
杜浩 《奋斗》2010,(4):63-63
<正>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先生,谈了他关于设立中国自己的读书节的想法:中国能不能在世界读书日之外再设立一个自己的读书节呢?我请教了不少政协委员,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持赞成态度。大家一致认为可以以法定节日的形式,宣传、推动、深化读书活动。考虑到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读书节的日期应当根植于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特色,我进一步在提案中提出,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说:"读书如同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  相似文献   

15.
<正>媒体报道,深圳近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被一些人视为"无用之书"的文史哲书籍销量走高,有的还成了畅销书。看罢新闻,且喜且忧。喜的是,人们的读书取向在回归、品味在提升;忧的是,"有用"、"无用"的争论仍有所闻,废弃不读的现象并未消失,否则人文书籍在书店里受欢迎也就不会成了"新闻"。"无用之书"是不是真的没用?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还鼓励党员干部要经常读书。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惜墨如金的《工作方法六十条》里,也是苦口婆心地告  相似文献   

16.
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只精读一本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两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两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  相似文献   

17.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觉、感悟;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古人有把“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之说,高尔基有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言,莎士比亚有把“优秀书籍称为全世界营养品”之语,毛泽东有把“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教诲。  相似文献   

18.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19.
许明 《当代贵州》2014,(20):17-17
正"无聊才读书"也没什么不对,可怕的是无聊也不读书。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读书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文人骚客关于读书的箴言、名句俯拾皆是,流传至广,今天仍然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励读鸡汤。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2,(14):51-51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积极行动,自觉做到。但现实中,总是有一些党员干部读不进、学不深、用不精,存在一种“狭隘化”的读书现象,需要不断加以改变。特别是,注意改进“功利化”的读书,读书的目的仅仅定在自己拿文凭、获证书、评职称、谋职位、求提升上,只为“我”而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