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丽平 《求索》2013,(10):125-127
中国“修身”文化哲学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修行和教化活动,要旨为提升文化之身、升华精神之身。中国“修身”文化哲学,作为现代人可能的修身方式,在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提升现代人的境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修身”哲学是身体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使得中国“修身”文化哲学具有较强地防御过度异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古中国,官学不分,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者与官员都属于“劳心”与“治人”一族。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则首为“心性之学”,以固“修身”之本,秉承“达己济人”的做人原则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要铭记一条向学、为人、做事的“生命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从四世、五世同堂中追求天伦之乐。中国人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是这么一个顺序。它讲共体。所以儒家的那个“仁”字是“两个人”,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就是干任何事的时候都先想到别人,如果儿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想到父母这就是仁,父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能想到儿女,还是仁。最后,不但想到父母,还想到非血缘关系的人,就是真正的仁了。  相似文献   

4.
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6.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7.
<正>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8.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9.
“恕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恕”进行语义学上的解释 ,阐述“恕”与“忠”、“仁”、“礼”的关系 ,通过对恕道内涵的分析和把握 ,从中引申出修身求仁、和谐社会与致达中和等方面的现代诠释 ,为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叶  贺晓科 《小康》2005,(6):64-65
中国儒家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儒表法里”的历朝历代,真正信奉儒家的人如能由“修身”达到“齐家”的地步,已属十分不易。至于从而得以“治国、平天下”,则不过是一场空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用来证明上述论断。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常赞叹不已。马皇后从旁提醒说:以此众叛,何事不成?太祖惧,于是招来郑氏家长,计划找借口诛之。做得到九世同居,郑氏家族不可不谓修身有道,齐家有术,可修身差点引来“杀身”,齐家险些招致“灭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底,“修身”、“齐家”能够创造、累积某种资本,拥有了这种资本就…  相似文献   

11.
《默觚.学篇》是魏源青年时期的读书心得,集中体现了其修身治学思想。关于修身,魏源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从顺入”——“好仁”;一是“从逆入”——“恶不仁”。关于治学,魏源则从珍惜时间、活学活用、教学相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1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很完满,但用到现代却少了一环:那便是“家”与“国”之间的“社会”。 社会说起来比较抽象。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社会最简单的对应是我们生活的“社区”。这个社区是地理意义的,比如我们生活的公寓或者大院;也是情感和认同意义的:个人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认同为社区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张纯良 《春秋》2009,(4):54-54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发表意见,寻找中华思想文化之核心和灵魂。有的说是“和”,有的说是“仁”、“仁爱”,还有的说是“礼”、“中庸”。但是,“根”的含义更准确些。从公元前21世纪的中华圣贤之人大舜身上,明显看到了这个根—和、善,我认为这就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4.
唐天勇  贺争平 《传承》2011,(5):65-67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孟都崇尚"仁",认为"仁"是忧愁之不染,是精神之安宅。通过实践仁德,即以"爱人"求仁,以"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之道"近仁,以"慎言""好学"亲仁,提高自身修养与提升仁德境界,为当今由于追求物欲而致内心之空虚迷惘提供安立处所与精神支撑,从而挺立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5.
新的道德大厦何时耸立?张华(山东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始于孔子、兴于汉儒、臻于程朱,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儒家学说,本质上是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特色的社会伦理学。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大学之道,目标直指以“仁”为本的人格理...  相似文献   

16.
亦乐 《时事报告》2014,(5):42-43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道德基因和文化心理。“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其核心是“爱人”,提倡人与人相爱,同情人、帮助人。南“仁者爱人”到“乐善好施”,再发展到今时今人的“助人为乐”,暖暖的助人情怀深深地烙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仁”与“礼”是对如何做人的一种探索。“仁”是个人道德修身的最高境界 ,“礼”是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仁”与“礼”是儒学的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既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又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成“圣”之道是精神的个体性与伦理的社会性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得以实现的辩证活动 ,经过重新诠释的成“圣”之道可望发挥教化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官德     
郭永平 《今日浙江》2012,(18):44-44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官德”修养,时时刻刻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相似文献   

19.
话袁     
这是陆健写著名诗人曾卓的一首诗,题为《曾卓》。我借该诗作为《话袁》一文的开头,其实我也是先斟酌了一番。你看那“袁”字,从“吉”从“衣”。上有吉星高照,下有衣食无虑。再加上他的“仁国”之名,圣贤圣明通仁,胸中有玉为国,此乃袁仁国是也。仁国他由尘埃中起步,进入国酒茅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先贤素来重视自我修养,“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领导干部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修养如何,不仅关系到领导水平的提升,而且关乎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