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微腐败”问题相较于“大腐败”“巨腐败”,更容易发生却很难防治,如果放任不管或治理不力,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当前,“微腐败”治理存在着认知困境、监督困境以及执行困境。在“微腐败”性质及其危害的认知上,出现了认知偏差;在“微腐败”的监督上,存在着监管漏洞;在“微腐败”治理的执行上,治理制度、治理机制与治理方式创新还存在不足。要深化对“微腐败”的认识,不断健全各项制度,抓好“微腐败”治理这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 ,官吏腐败全面恶性发展 ,已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并呈现出“末世”疯狂情结。它对晚清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禁烟斗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晚清官吏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有助于我们管窥历史 ,警醒现在  相似文献   

3.
张丽 《创造》2002,(8):46-47
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从改革、建立和健全制度方面解决问题。这当中,关键的又是用人、用权和理财制度。结合国有企业的情况,应当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一、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用人制度,从入口处预防腐败“官吏之贤否,民生之休戚相关”。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绵延数千年的古代官吏制度,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思想。其中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启示的,一是“国之兴亡,务在得人”。这是人们经过了无数次社会…  相似文献   

4.
焦利 《中国人大》2013,(3):52-53
韩非子有句名言,叫作“明主治吏不治民”,意思就是说,英明的君主只管治理官吏,而不去直接治理百姓。把官员管好了,百姓自然就好了。这句话被中国历代君王奉为千古不变的治国之道。所以,中国的皇帝一直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文培红  董红琴 《前进》2011,(10):53-54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分析党面临着的形势和挑战时讲到了“四种危险”,针对消极腐败的危险,总书记告诫全党: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通过教育、监督和制度等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措施,建立一套包括“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和“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在内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才能把反腐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三不”机制,要着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查处力度。  相似文献   

6.
刘新 《现代人事》2001,(6):41-41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大宋王朝。建国后凭着他对官场的观察,深知官吏“贪浊”,为了整治官吏腐败,也为了集中皇权,他推行了“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使官员职、权分离,名实混淆,任何官员都无法集中权力、威望于一身;使得天下的官遍地都是。当时有一种戏叫滑稽戏是这样讽刺这种现象的:  相似文献   

7.
腐败的历史性、世界性和顽固性决定了腐败成为21世纪各国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的实践,良好的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国治理腐败的关键。但多而快的制度建设不一定能减少腐败,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度漏洞"和"制度软约束"反而可能导致制度性腐败。本文在提出制度性腐败概念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制度变迁和制度约束三个角度对制度性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就如何对制度性腐败进行破解提供了一定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谢维华 《创造》2001,(12):35-36
一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千古难题。作为腐败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司法腐败,“在当中国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时,腐败的恶魔也紧紧地缠住了我们,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危害之烈,均超出了我们的精神准备。”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它腐败的重要原因”。“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因此,研究和解决司法腐败问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和课题。当前,司法腐败现象集中突出地表…  相似文献   

9.
胡春贞 《前沿》2008,(4):121-123
腐败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顽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从政府“经济人”的角度来分析腐败产生的成因,具有创新意义。对腐败的治理要以转型期我国国情为基础,强化制度的监督与约束、引导国际力量的介入、借鉴西方反腐先进经验,积极为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号出现6连号事件,又一次把经济适用房制度推到了风尖浪口上。这些在经济适用房制度各个环节频频出现的腐败事件令许多人认为,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的现状已经背离了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认为,既然经济适用房制度在立项、审批、建设、出售、监管等多个环节都很容易诱发腐败,甚至形成一条腐败链条,不如把这项制度取消。  相似文献   

11.
谷宇 《岭南学刊》2009,(5):44-47
2009年6月底,在上海行政学院召开了“反腐败: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从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争论——高薪能否养廉,当前腐败问题的新特点——非传统腐败与炫耀性腐败,当前腐败的测量与评估——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腐败治理——当代中国反腐败体系的构建,反腐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环境反腐败、制度反腐败与文化反腐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2.
村官腐败在高官大吏腐朽堕落的阴影下被遮蔽和保护起来,在大词腐败学的研究中受到冷落,但在和谐社会构建和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其严重性日益凸显。村官腐败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是一种“综合症”,但最重要的还是整体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空间转换造成的。当然其治理也应是一种所谓的综合治理,通过权力与权利.制度与人心的多向互动达致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大措施。我国寻祖性腐败的经济根源在于行政权力的垄断和过度干预,变轨期、双轨期和并轨期的腐败现象各有其特点。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反腐意义在于可以消除腐败机会、抑制腐败动机及减少“腐败资本”。加快国有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要点在于实现制度创新,把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把核心制度创新与外围制度创新相结合;把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相相合。  相似文献   

14.
腐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但并不能单纯地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哲学思想来推断腐败存在合理性问题,也不能将承认腐败的不可避免性,简单归结为腐败合理。腐败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消除腐败,一要靠制度创新,二要靠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15.
治理腐败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着治理腐败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状况。只有坚持系统配套、适度超前、公开透明、人性本恶的原则和遵循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设计出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让人无法腐败。因此,应着力构建“不想贪”的防范机制、“不能贪”的约束机制、“不易贪”的监督机制、“不敢贪”的惩戒机制、“不必贪”的保障机制,为防治腐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刘畅 《思想战线》2019,45(4):97
腐败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腐败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治理目标和法律体系等构成。西方国家腐败治理体系由于权力监督制约的具体特点不同,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社会参与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腐败治理则大致经历了运动型、法制型、依法惩治型、制度型、治理型等主要阶段并不断发展完善,但重管理轻治理、重惩罚轻预防、重立法轻成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新时代新阶段,腐败治理体系也亟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优化,治理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共治,治理手段突出预防和保障,治理机制体强化协调和统一,法律体系彰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微腐败”是腐败的一种亚形态,是由小微权力蜕变为公权私用的寻租行为而来。“微腐败”的存在场景集中,大多发生于基层治理场域,涉及面广,民生领域是高危易发领域。“微腐败”是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同时,“微腐败”具有长期性、潜伏性的特点,不断侵蚀政治生态,易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的腐化变质,其危害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8.
腐败如流感。如今的腐败现象日益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腐败组织越来越庞大,腐败范围越来越广泛,腐败手段越来越高明,腐败程度越来越严重。据联合国统计,每年仅“政府腐败”就要使全世界损失大约6000亿美元的资金。钱、权、利的诱因,使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腐败这种“流感”免疫。如果不加大惩治力度,“流感”可能就会变成瘟疫。  相似文献   

19.
谭春英 《前沿》2005,(7):108-110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举。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腐败的源头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规范真空”;权力主体理想信念和道德自律的弱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是官场“潜规则”的深层制约。因此,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从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牢固堤防;第二,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第三,要建立健全法治,把反腐斗争纳入法治的轨道;第四,要加强与法治相配套的政治文化建设,铲除腐败滋生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0.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并将其放到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反腐倡廉工作”到“反腐倡廉建设”,这一理论的重大创新,表明了党对腐败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部队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