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杂的时空变迁和外部力量的政治博弈之下,摩尔多瓦在独立以后长期面临民族认同和国家身份定位、“德左”和加告兹地区分离主义、国家治理能力弱等问题。受俄乌冲突影响,“德左”以及摩尔多瓦的经济社会形势雪上加霜。西方基于摩尔多瓦地缘战略地位上升大幅增加战略投入,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也加强与摩尔多瓦的合作,促使摩政府采取激进的政策,加速推进罗马尼亚化和去俄化,加快与欧盟和北约合作的步伐,导致摩政府与“德左”当局的关系以及摩俄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摩尔多瓦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博弈的又一个“前哨”。俄罗斯、西方、乌克兰、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德左”各有利益诉求,摩尔多瓦以及“德左”的走向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预计短期内在俄乌对峙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在“德左”及摩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长期看这种风险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2.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采取强硬的对抗与遏制俄罗斯的外交战略。理解这一外交战略,需要回溯波兰政治文化遗产“雅盖隆思想”及其指引下的波兰东方政策。在战略文化的层面,雅盖隆思想是对作为波兰历史“黄金时期”雅盖隆王朝历史记忆的追溯和沿用;在地缘政治的层面,雅盖隆思想强调波兰东方政策的传统,主要战略意图是防范俄罗斯,限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影响,进而与东部邻国共同建立反俄联盟。19世纪以来,雅盖隆思想共经历了三次复兴。冷战结束后,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身份的使用。波兰借助雅盖隆思想的文化基础与俄罗斯争夺对俄波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力。俄乌冲突以来,波兰已经成为塑造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关键角色。雅盖隆思想指导下的波兰外交政策,继续强调波兰对欧洲东部安全秩序的构想和将这一思想变为现实的雄心。但是,雅盖隆思想的复兴无助于弥合目前波兰与俄罗斯分裂的地缘政治主张与利益分歧,甚至会加剧欧洲与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周琪 《美国研究》2023,(3):9-35+5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乌克兰给予了倾力支持。拜登政府对俄乌冲突的政策是:战争最终要用外交方式来解决;美国不会要求乌克兰在最终的和平进程中做出领土让步;美国不会直接参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是为了帮助其自卫,并使其在谈判桌上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财政预算支持、人道主义援助,并增加了对欧洲的能源援助,同盟国和合作伙伴一起对俄罗斯实施了有史以来对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规模最大的制裁和出口管制,并在多边机构中共同采取打击和孤立俄罗斯的行动。俄乌冲突造成的后果已显露端倪:欧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核武器威胁形成对西方的威慑;能源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俄罗斯因战争消耗而国力下降。美国对乌克兰的全力支持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日益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诸多因素,特别是美国和北约与乌克兰战争目标的差异,令美国面临政策选择的两难,而美国国内战略家不断提醒拜登政府:战争的长期化最终可能妨碍美国阻止“新的欧亚霸权崛起”的努力,干扰美国把印太地区作为战略重点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4.
俄乌冲突中日本对俄外交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外交中的矛盾性与实用性特征,外交言语与外交行为间既有一致之处又有背离之时。综合温特提出的物质主义与理念主义因素,通过分析俄乌冲突中日本对俄外交言行,得出结论如下:物质主义因素与理念主义因素共同决定日本国家利益认知,包括经济财富利益认知和集体自尊利益认知,两项利益认知存在冲突与否决定日本外交言行一致还是背离。当两项利益认知一致,或不一致但物质主义因素并非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时,日本对俄外交保持言行一致。当两项利益认知发生冲突,且物质主义因素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时,日本对俄外交言行发生背离。鉴于此,中国在与日本交往中,不仅要“听其言”,更应该“观其行”,观察其外交言行的内在逻辑,才能洞彻日本外交的真实诉求。  相似文献   

5.
持续一年的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秩序逐渐被撕裂和瓦解,全球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秩序基础比以往要脆弱得多,国际形势趋向严峻。从长期来看,地缘政治风险担忧因素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的权重会进一步增加,将冲击效率优先的全球化格局,2023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对中国而言,未来的国际环境将更为严峻,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以及统一事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压力和风险。而且,在美国的战略和举措的负面影响下,中国该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国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俄罗斯、印度、中东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非洲国家、南太岛国等国的关系,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努力奋进,去迎接和化解各种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并且善用各种机遇,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打造更加有利的内外环境。俄乌冲突发生在当下全球转型的复杂背景之下,而且全球转型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人能否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中国应该在全球转型过程和俄乌冲突中更主动、更有意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并通过贸易及投资渠道,将冲击迅速传导至日本。俄乌冲突下的日本经济遭受冲击。宏观层面,日本实际GDP再现衰退,物价高企、居民消费需求低迷,经常项目收支由顺转逆。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生存危机。为应对冲击,日本采取了相对积极的经济对策。然而,这些对内对外的经济政策却呈现出种种自相矛盾之处,暴露出日本经济内部的结构困境。当前,日本以俄乌冲突为契机加速推进经济安全保障。但日本经济的真正问题并非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而是根植于日本经济内部。经济安全保障一旦转向产业保护主义,不仅无法保障基本的经济安全,反而将给日本经济带来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卢基扬诺夫认为,俄乌冲突是苏联解体后边界划分所埋下的冲突种子在三十年后的集中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俄乌冲突给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世界秩序的危机已经开启,这是美国和欧洲不愿放弃从冷战所获得的特权引起的。未来几十年,国际局势将持续紧张。在世界秩序危机和大国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先前潜伏的冲突和争端几乎会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现,包括核战略安全风险也极大上升。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普遍抬头,也有美国霸权下三十年相对和平所导致的战略疏忽。包括中俄在内的各国学者应该关注战略安全议题。俄罗斯领导层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有效保障了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维护民众的生活方式不变,推动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持续,给欧亚地区和整个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深远的影响。俄乌双方在冲突爆发后进行了六轮谈判,在技术性问题上有所收获,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劝和促谈,但美国希望通过这场冲突纾解内部矛盾,强化同盟体系,这是这场冲突发生与持续的重要原因。国际秩序进入动荡变革期,俄罗斯认为主权至关重要,自身在这一时期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尝试在这一时期塑造新的国际格局分野,以形成有独特自我意识的文明与“俄罗斯世界”。俄罗斯的这些国际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俄乌冲突之下的国际秩序。这场冲突还引发了大国能源博弈,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巨大冲击,也对能源转型、绿色议程产生消极影响。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在评估全球能源变局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的基础上,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内外应对举措:在欧洲方向,继续维持对欧能源供应;在中东方向,重点拓展与能源大国的多样化合作;在亚洲方向,巩固能源出口的亚太传统市场,大力开辟新市场;在欧亚方面,布局构建统一的欧亚能源空间,重点强化欧亚大陆东端、北部方向的能源合作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降到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但是,具有战略忍耐力的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先是在叙利亚战场打开局面,接着在2019年与美欧的关系也出现缓和。俄美领导人举行会晤,两国外长互访,两国开始就是否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同时,俄美在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人文限制等领域的争斗依旧激烈。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临近,"通俄门"阴影是否可能再度影响俄美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俄与欧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双方都有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的愿望。乌克兰问题是影响俄欧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后乌俄关系出现某些松动与对话端倪,这将使俄欧关系在2020年继续朝着缓和与合作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俄政策调整对俄中关系也许会产生某种影响,但是对整个俄中关系不会发生大的作用。俄乌关系打破僵局、俄欧加强合作则符合中国的立场和利益,中国乐观其成。  相似文献   

10.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作为一个关键因变量,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北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事实,涵盖北极治理体系、北极安全框架、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以及北极地区文化、体育交流等不同领域。这些新的社会事实反映出俄乌冲突背景下作为北极最主要行为体的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的断裂,而这种断裂为以合作为导向的北极国际机制带来了解构风险。随着俄乌战事的推进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转为消极不合作的方向,进一步暴露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北极国际机制的脆弱性。这一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北极国际机制框架在结构上对北极理事会的依赖,即一种并非源自外在强制力的主动依赖。后俄乌冲突时代的北极国际合作,在大趋势上或表现为“北极精神”的倒退,进而导致一个新的“断裂期”的出现。北极七国与俄罗斯主动消解对彼此“敌人”形象的自我构建,或将是阻止断裂期全面到来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1.
周顺  何奇松 《欧洲研究》2022,(4):135-157+8
为增进欧洲安全、强化北约的欧洲支柱、彰显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法国曾多次提出欧洲核威慑政策设想,但最终都未能实现。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美欧关系发生较大调整,欧洲更加质疑美国与北约保护欧洲的决心与诚意。美俄退出双边军控条约,使欧洲重回美俄核对峙的前沿。马克龙提出法国的新一轮欧洲核威慑政策设想,希望与欧洲伙伴进行战略对话及联合核演习,以培育共同的核战略文化,推进欧洲核威慑进程。但欧洲国家层面的反应极为谨慎。欧洲普遍的反核立场是法国推行欧洲核威慑政策设想的“拦路虎”。2022年的俄乌冲突为法国与欧洲重新思考欧洲核威慑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核心事件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俄罗斯发展前景及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是普京时代乃至俄罗斯历史上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选择。因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面临极大的外部压力,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安全,俄罗斯都在经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和挑战。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对抗的尖锐化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为俄罗斯寻求政局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考验。政权安全问题成为俄罗斯内政的重中之重,是俄罗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俄罗斯为确保自身的政权安全构建了三大体系: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体系;以文化主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以防范非政府组织(NGO)为核心的社会管控体系。这样的政权安全建设基本维护了俄罗斯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笑饮 《新民周刊》2022,(21):64-65
据《参考消息》6月3日报道——法新社6月2日盘点了俄乌开战百日时间表。报道称,2月24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从而引发欧洲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冲突。在俄罗斯扩大其对乌克兰东部的控制之际,我们回顾一下过去100天的战斗,这场战斗已经导致数万平民丧生,一座座城市化为瓦砾。  相似文献   

14.
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复杂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和朝鲜显著增强战略互动的频次和范围,并提出构建“全方位”关系的目标。俄朝构建“全方位”关系的驱动力包括秩序认同、战略契合和角色定位三重逻辑。在秩序认同方面,两国具有相似的孤立环境和国家安全威胁感知。在战略契合方面,俄罗斯的“东向南下”战略布局与朝鲜的反霸权、反干涉斗争政策轨迹相互交叉。在角色定位方面,俄朝存在互为支点、安全协同与需求互嵌的自我定位。从俄朝构建“全方位”关系的外溢效应来看,两国间更为积极和全面的战略合作,可能强化东北亚地区现有安全困境的复合性,导致域外国家制造的“冷战叙事”加速回归,并进一步增加解决朝核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注意的是,俄朝构建“全方位”关系仍面临互惠关系的脆弱性、利益纽带的单一性以及追求“三角联动”的路径陷阱等结构性短板,导致其在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1月1日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未能就天然气问题达成一致,俄方开始降低通往乌克兰天然气管道的送气压力。3日俄罗斯副外长阿列克谢耶夫在刊登在国际文传电讯社网站上的访谈中说,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发展达到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最高水平。4日震动整个欧洲的乌俄天然气争端宣告结束。经过艰苦谈判,双方签署了一份为期5年的供气合同,约定以“俄  相似文献   

16.
回看俄罗斯军队越过俄乌边境,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俄罗斯攻打的是乌克兰吗?在俄罗斯于2月24日出兵乌克兰以后,无疑,2月26日、27日成了形势转换关键的时刻。2月27日,俄罗斯战略威慑核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而西方开始增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其中,属于北约阵营的法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3亿欧元(约合21亿元人民币)援助款。  相似文献   

17.
2024年是美国与俄罗斯大选年,在乌克兰一边,也明显是与俄罗斯不死不休的劲头。最后一个变量是波兰。大概率明年此时,我们还会说,俄乌冲突不知不觉都两年了……俄乌冲突如我在开战之初所预期的那样,进入了持久战、煎熬战、消耗战的模式,并且,不知不觉已是一年的关口。那么,未来的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里,俄乌冲突会不会停止,迎来和平的曙光呢?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变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乌克兰与中国-越南是经常被西方学者相提并论的两对断层线冲突国家。可能正因为如此,当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一些类似问题很快在越南引起巨大反响,诸如“越南会不会也被塑造为战争代理人?”以及“与大国相处如何才能避免兵戎相见?”等问题,持久地在越南引起热议,相应地,越南社会各界还围绕越俄关系、越中关系、越美关系展开探讨。其中,小国与大国相处之道、南海问题等,成为越南人观察乌克兰危机时较为普遍的切入点。乌克兰、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当事国均与越南有着良好关系,应对和战场同样激烈的外交舆论战,对越南的大国平衡外交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笔者经过仔细梳理后认为,越南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再次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平衡术,从这个角度上说,乌克兰危机对越南与中、俄、美三个大国的关系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乌克兰历史文化复杂,乌克兰三次争取独立的历史都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相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革命及俄国内战导致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乌克兰提供了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自己国家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乌克兰地区各种势力的不同要求,各种力量在乌克兰地区激烈博弈,最后布尔什维克取胜。一战前乌克兰地区分属于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两国,一战后,则分属于四个国家:苏维埃俄国获得了乌克兰的大部分,波兰获得了加利西亚和从前曾属于俄国的沃伦部分地区,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喀尔巴阡罗斯,罗马尼亚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当时与俄罗斯及乌克兰问题利益相关的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也对乌克兰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研究俄国革命及内战期间乌克兰地区各种力量的争夺,对理解和认识当今俄乌冲突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世界秩序。20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构成挑战,于是依托与合作伙伴的多边联系,希望把北约引入亚洲,使北约参与到“印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事务当中,并将“印太”地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复合型多层级联动系统,帮助美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就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插手亚洲事务寻找借口。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将俄罗斯视为欧洲最大的安全威胁,将中国认定是“印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挑战,并以此为由深度参与欧亚、“印太”事务,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一起进一步加强与“印太”地区的联系,迅速扩大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建设,高度强调意识形态阵营,在中国周边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在“印太”地区相互呼应,促进其在该地区利益,塑造地区秩序,维护地区霸权,层层包围中国,干扰中国对自身主权的维护,制约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印太”地区的扩张为中国周边带来诸多挑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