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杨军 《人民论坛》2022,(14):78-81
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遏制,大大压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有效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在这种压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软性”形态,呈现话题更加聚焦、话语方式隐蔽、利用网络信息存量、与“饭圈文化”结合等特点,愈加难以辨识。未来,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幻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的挑战性而止步不前,必须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魏强  王娟 《理论月刊》2014,(1):161-164
整体观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刻分析和科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对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无裨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文献考察,可以发现: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愈加重视,重点愈加突出,逐渐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层深入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核,尽管如此,研究的系统性缺乏、研究的方法单一、影响效度研究不够等问题已经凸显,亟待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系统研究、多元研究和影响效度研究。  相似文献   

4.
郝书翠 《人民论坛》2023,(20):78-81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历史、反科学态度及政治诉求,否定主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于社会上引发不同观点碰撞和争论。近年来,学术界在分析其产生原因与背景,揭露危害与本质,归纳表现与特点,研析扼制对策方面颇有成效。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基层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历史观负面影响的实质性研究,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比较研究,历史、教育、传播等多学科综合性系统研究,核心价值理念话语权建构能力研究,长时段、宽视野,宏观性、微观性等多元方法运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关思潮关系研究等方面仍存广阔空间。理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效与缺失,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动态,进而推动研究的系统化、深入化和科学化,是为新需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认识和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有其特定内涵,但其仍是基于虚无主义根源的思潮。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拷贝与戏仿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任意剪裁中共党史,企图建构一种符合他们自己意愿的意义体系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意图。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沉渣泛起的原因及传播特点,欲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应从其根源、传播特征和市场入手进行围堵和钳制。  相似文献   

7.
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把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互动机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大、危害深的社会思潮,其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定中国革命史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手法否定和歪曲历史,力图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为"罪史",为全盘西化寻找历史依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它妨碍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割裂革命与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它妨碍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9.
《人民论坛》2015,(3):48
综合得分:6.7关注度:7.3活跃度:8.2影响力:5.12014年某刊物第5、7期连续发表几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进而否定目前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混为一谈,有以“学术研究”为名,行解构历史之实。针对于此,另一刊物连续刊发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里?》等文章,对上述文章进行较为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这些文章试图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重新”的界定,是为历史虚无主义“翻案”,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历史虚无主义,是“公开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公开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股来势凶猛的社会政治思潮,它通过史学、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视频等多种途径出场传播,扰乱视听、混淆是非、蛊惑人心,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毒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干扰了在新的历史高点上推进改革发展的大局。从哲学视阈看,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五大认识谬误,即政治立场的伪中立性、方法论的形而上学性、人性论的抽象人道性、价值观的极端相对性以及历史观的唯心论。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柱石,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审视下,历史虚无主义清晰地暴露出其反历史、反科学的唯心史观本质。广大国史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9,(4)
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向历史学习,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无论是对民族、国家、政党还是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真正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精神营养。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关键在于担当实干,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吸取历史智慧,进而抓住历史机遇,强化历史担当,作出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意味着,传统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失落,进而是历史哲学被历史编纂学所取代。在历史编纂学兴盛的今天,唯物史观也被部分学者误解为旧的历史哲学而加以拒斥。这就引起了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运动。本文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以2014年梁柱与杨天石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个回合的争论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何谓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以期为当前轰轰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舶来品近代才传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全球化四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造成了较深远的负面影响,其影响包括消解主流文化价值、阉割民族文化特质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坚守历史自觉,坚持文化信仰等途径予以积极应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于无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几种突出的错误思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化以及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介的参与,为错误思潮的传播、发酵、流行提供了时代境遇。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承担的"中介"角色以及当下错误思潮在理论建构、传播载体、受众聚焦等方面的改良,很大程度上造成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信任缺失和认同危机。文章从社会思潮的功能和错误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入手,分析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本质,对抵制和瓦解错误思潮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侵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嘉兴市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平安建设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平安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分析当前平安建设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舆论氛围;把握关键要素,进一步突破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瓶颈限制;创新组织发动,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关键作用:创新组织机构,进一步发展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社会组织;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落实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权利保障等举措,不断加强公众参与平安建设力度,建设一个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嘉兴”。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抽象的"人性论"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错误的历史研究范式冲击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通过夸大历史错误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虚无主义采取隐蔽性、迷惑性的手段,利用互联网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我们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手段及其消极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屡屡泛起,成为腐蚀社会的一个思想毒瘤。针对现实问题,学术界潜心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梳理及评判,对未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走向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继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严重危害的错误社会思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步渗透到文化领域,并呈现出诸多突出表象,影响恶劣,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对之进行系统梳理,掌握其发展动向,分析和厘淸其渗透机制,从而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批判,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战。  相似文献   

20.
李林 《求索》2008,(5):187-188
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是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进入到了一个以电子传播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它贯彻着大众传播消费主义的意图,其传播过程是营造了一个“虚拟环境”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迎合了受众“使用与满足”的需要。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传播的负面效应该引起创作者和传播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