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松柏 《江淮法治》2009,(21):43-43
近日,河北省某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土地行政案件时,在场的除法官、陪审员、当事人之外,旁听席上还坐着10名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庭审结束后,他们纷纷对法官、陪审员的庭审表现进行现场打分。  相似文献   

2.
刍议刑事庭审中的法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刍议刑事庭审中的法官综述何畔王冬香法官综述,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对控、辩各方在对被告人是否犯有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双方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庭审过程中提出的观点、问题进行的归纳。其特征为:(1)阶段性,即可发生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调查、辩论阶段以及宣...  相似文献   

3.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理论内涵直接言词原则为大多数国家的民事诉讼立法所确认,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和基石。直接言词原则分为直接审理原则和言词审理原则,二者合称为直接言词原则。所谓直接审理原则是指案件的所有参与人包括法官、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必须亲自参加庭审过程。参加庭审的法官应亲自参加庭审调查,亲自听取当事人的言词辩论,直接参与证据的质证,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能实际参加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因此该原则又称实际参与原则。判决只能由参加庭审的法官作出,未参加庭审的法官不得对该案作出裁判。所谓言词审理原则是指庭审过程中所有…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旁听了本院开庭审理的一批民事案件.同这些主持庭审的法官进行了座谈,发现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法官必要的心理修养与庭审中的心理调整直接影响着庭审质量,关于司法公正。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一、庭审中,法官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难免陷于被动原告将案件起诉到法院,再经过被告应诉,法院与当事人形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讼活动即进人审理阶段,其重心在公开开庭审理,即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都到庭,群众旁听,在这种场合下,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公正裁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始终处于组织、指挥的境地,其一…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会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该条规定允许庭审法官根据其主观判断认定公诉案件的证据存有疑问时,可暂不采纳,而于庭外重新调查核实后作为定案的依据,实质上赋予了法官“庭外调查权”。该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对自诉案件的庭审也作了同样的规定。笔者认为,这种规定不仅有悻于刑事诉讼的举证规则,而且模糊了侦查权与审判权及法官职业行为的界限,间接规避、否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从而极易导致司法实践的困惑。一、‘框外调查权”与刑事诉讼举证责…  相似文献   

6.
所谓陪审制度,是指法院在审判案件时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庭审与法官共同行使审判权的制度。陪审制度存在于当代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当前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陪审制度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模式。一种是英美的陪审制,其特点是将陪审员的工作和法官的工作分开,陪审员决定事实问题,如根据法庭上出示的全部证据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法官决定法律问题,包括主持庭审并向陪审团解释有关的法律等。另一种是大陆法系的所谓“参审制”,专业法官和非专业法官一起审判,共同决定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实际上属于参审制。  相似文献   

7.
近日,枣强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县法院进行了庭审评议活动。与会人员首先对整个案件审理过程进行了庭审,尔后,对审判人员、公诉人的综合素质进行了画票评议,同时,代表们针对庭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主要是要加强四个规范,即:规范审理程序、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规范法官仪表、规范案件证材。法检两院负责人表示,要虚心接受县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监督,认真落实好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搞好各项规范化建设,提高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益,强化公正高效.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19,(4):77-86
我国互联网法院普遍面临开庭时间冗长、庭审仍然处于无争点审理或者争点散漫化审理的状态、经过开庭审理后法官依然无法形成确定的心证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法院没有重视其自身即有技术对审前程序的有效促进作用,缺乏对争点整理制度的有效运用,庭审仍然依循旧的庭审理念运行。现代庭审理论注重案件争点的确定、失权制度的落实,并要求法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履行阐明义务及心证的公开,能够体现诉讼民主、诉讼规律和程序保障,以争点整理引领的庭审方式能够实现案件的集中审理以及突袭裁判的有效防止,并能够为互联网法院庭审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我国互联网法院庭审制度应在现代庭审理论的引领下,引进争点整理与失权制度、实现案件的集中审理,注重法官阐明义务的行使与心证公开,用公共理性重塑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参与权,以此达到对庭审制度革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2013,(18):4-9
云南七成陪审员如聋哑人 人民陪审员被百姓称为不穿法袍的法官。然而在现实中.众多陪审员庭审中常常是一言不发,好像审判台上的“泥塑”。一些陪审员应付差事,甘当陪衬,以致被当成摆设,“陪而不审”几乎成为对陪审员的普遍评价。为避免人民陪审员“任而不用,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司法与传媒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美国新闻媒体与司法界的关系表现出新的走向:1.法官限制传媒的诸如延期审理、更换审判地点、筛选陪审员、隔离陪审员等措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均处于困境之中。2.法官对传媒的限制性命令制度和惩罚制度实际上已不再起作用。3.法官将对传媒的直接限制转移到对律师等诉讼参与人的限制即间接限制上。4.法庭对传媒逐渐开放。5.法官、新闻媒体与律师走向合作。  相似文献   

11.
吴莉 《海峡法学》2015,(2):113-120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人民陪审员评议案件时应当围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充分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然而案件评议中陪审员"不愿、不会、不敢"发表意见现象突出。亟需通过各项措施逐步规范陪审员评议程序,保障陪审员在合议庭评议中,充分发表意见,独立行使表决权,使人民陪审员通过参与案件审理真正与法官共同行使国家审判权。  相似文献   

12.
最后的辩护     
尊敬的法官大人,陪审团的先生们: 我们就要结束本案了。这个案子是一个冗长、沉闷、乏味的案子,作为陪审员的你们,可能经历了案子审理过程中最无趣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8,(1):132-144
刑事裁判权在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配置,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分权、共享和建议三种模式。国民对职业法官中立地位的信任程度、被告人获得陪审员审判权的宪法定位、刑事诉讼理念的差异是影响刑事裁判权在法官与陪审员之间配置的主要因素。实现陪审员独立审判、法官与陪审员能够形成有效的合作、法官对陪审员能够形成适当的制约是在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科学配置刑事裁判权的目标定位。我国正在试点实施的刑事裁判权在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配置改革方案总体可行,但需要做些微调,同时应当落实法官独立裁判、注重法官的精力投入和适当调整合议庭的组成结构及规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庭前审查程序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不但没有革除原刑事诉讼容易导致“审前预断”乃至“先定后审”的缺陷,反而失去了原来的通过驳回起诉来防止不当追诉的作用。因此,我国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预审法官负责在庭前程序中采取类似庭审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而在其后的庭审中预审法官不能参加审理该案件,即实行预审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7月18日下午,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在云南省法院系统首次开展庭审网络直播,直播庭审的是新华网. 7月18日下午2点30分,新华网云南频道的网络直播正式开始.在直播前,对这起案件有一个简短的文字介绍,这是一起盗窃案,被告人姓项,这起案件由盘龙区人民法院刑庭法官王伟独任审理.经审理,法官当庭宣判:以盗窃罪判处项某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审判方式已成为我国法院系统今年工作要点,各地有些基层法院已着手尝试适用完全抗辩制庭审调查模式审理刑事案件,并据此作为操作某些刑事案件审理的实际程序,故引出本文论题,以期抛砖引玉。抗辩式庭审方式是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形式的基本特点,即案件必须经过合法的言词辩论,法庭才能进行裁决。基于这一原则,在法庭审理庭审调查阶段,法官仅主持庭审程序,一般不主动进行调查,而是以“消极仲裁人”的形象出现,只有在  相似文献   

17.
要求法官严格遵循庭审程序,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第24条) 规定着法袍的,应当在进入法庭前更换好并保持整洁序重;法官应当在当事 人、代理人、辩护人、公诉人等入庭后进入法庭;不得与诉讼中的任何一方有亲 近的表示。(第27条) 根据案情和审理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诉讼各方在庭审中的陈述及辩论时 间。(第29条) 关注要点2规范裁判文书 加强法官对文书质量的责任 严格遵守格式和规范,不断提高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确保裁判文书质量,维 护裁判文书严肃性和权威性。(第44条) 合议庭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制订出台,导致了法官司法调查权的较大变化:首先,庭前审查由实体审查向程序化审查变化;其次,在庭审中,法官的主导性调查转变为补充性调查;最后,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原有的庭外自行调整权已不复存在。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正确认识法官在刑事审判中的角色转换,全面把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取消在庭审准备阶段法官“调查收集必要证据”的规定和作法庭审前的准备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是作为开庭审理程序的一个必要阶段。在这一阶段 ,因为没有当事人的参加 ,以及证人、鉴定人的出庭活动 ,法官对诉讼材料应以形式审查为主 ,对实体问题则不宜介与 ,以免影响程序的正当性。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 1 6条就庭审前准备阶段规定 ,法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 ,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实际上是明确地授予了法官对实体问题进行预审的职权。这种规定本质上是与现代诉讼中所确立的直接、言词原则相对立 ,是一种预先进行的书面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正确认定环境诉讼中的证据和事实,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议建立专家陪审员参与环境案件审理的制度.环境案件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较强,专家陪审员直接参加审理,能够弥补法官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解决环境案件审理中的技术难题,这对科学认定案件事实、有效监督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切实提升环境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借鉴知识产权审判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