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琼 《思想战线》2022,48(6):143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2.
论艺术沉思     
符号学美学不无根据地将艺术视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但在这种美学观看来,艺术中所“形式化”了的情感并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那种情感,而是一是“人类情感”,或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情感”。符号学美学无疑很精辟地论述了艺术情感与一般自然情感的重要区别,但对二者的联系却疏于探究。因此,符号学美学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品所表现的情感在艺术家进入创作活动之前就先在地存在着了,而这却是不符合事实的。英国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谈及  相似文献   

3.
艺术想象作为艺术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历来是美学和艺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从宏观的视角 ,科林伍德分析了在人类活动的大框架下想象活动的特殊性 ,主张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想象性的创造活动 ,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的情感表现 ,指出想象与真理、虚拟既有联系也具有明显区别。在微观方面 ,他将想象置于感觉、思维、意识、印象、观念及注意等诸多心理因素中进行考察 ,说明了想象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审丑的美感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是为了内心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艺术家不遗余力地追求着艺术上的美感,使丑得以进入艺术的殿堂。丑,凭借着自身千面多变的特性,摆脱了陪衬的身份,以生动强烈的痛苦刺激着人类的情感,对美紧追不舍气势汹汹,从而以审丑的痛快超越了审美的愉快。艺术家通过审丑激发美感,使审美退变为感性学的注脚,使审丑成为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正>低碳美学是由中国学者创建的当代最前沿的新型价值论美学理念。它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美学中的“陶冶”与“净化”特质和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审美无功利性”的核心理念,重建了“自由情感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这一崭新审美本质,并将自由情感的价值正负、大小和高低作出了规定,从而将以本体论为核心的美学  相似文献   

6.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然选择。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才能跟  相似文献   

7.
抽象思维在人类审美活动中从来就存在着,然而却一直没有得到传统美学的承认。历史上美学家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将抽象思维摒弃在审美领域之外,其中最著名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推康德。康德以“纯粹理性”专司认识,以“判断力”专司审美,以“实践理性”专司道德。这种知情意三分法虽不无道理,却毕竟只是科学的心理学诞生以前的产物,它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粗糙和简单化的。事实上,知情意三者只有在理论上方能清晰地彼此分割开来,而在现实的心理活动中则不可能。在现实中,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意志等诸种心理功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区别只在于其中各因素的比例和结合方式视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例如  相似文献   

8.
文献是人类自身的思想、认识、感觉、情感的凝固和物化,是人脑的外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伟大的工具之一.人类在不断改造社会的同时,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文献的制造过程和利用过程,使之释放最大的功能.可以说,文献资源是一个蕴藏量与日俱增的富体矿,但必须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使文献中蕴含的信息得以充分揭示并有序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艺术:情感本体的物态化形式--李泽厚艺术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天曦  陈芳 《思想战线》2000,26(2):105-110
关于艺术的本质,李泽厚在其前期和后期的美学论著中,看法并不完全相同.大致说来,他主要经过了把艺术看成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到提出艺术不只是认识,再到最后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本体物态化的对应物这样三个不同的思想阶段.  相似文献   

10.
反讽概念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类型。浪漫主义的反讽强调无穷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以表现无限的绝对运动,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它不是以肯定和同一性为目的,而是以否定自身为目的。它强调反讽自身的独立性,使反讽作为反讽而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反讽,它蕴含一种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泛情感主义"。这种反讽蕴含着一种关于存在理解的虚无化趋势,它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消解和道德价值的真空,使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主张一种不同类型的反讽:即哲学伦理学意义的反讽。理性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的美学反讽必须伴有对道德原则和形而上学意义的重建,主张必须重建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伦理学维度,完成浪漫主义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因此,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表现为一种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伦理学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1.
政协委员应如何在履行职能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必须从五个方面多着力:认识要高,工作主动,坚持创新,实事实办,领导保证。一、"认识要高",即不断增强对政协委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干  相似文献   

12.
实践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李泽厚关注到了广义层面的实践,但在其哲学和美学中,他仍然坚持把实践狭义地界定为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不同意把实践范畴扩大化。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其哲学美学的元问题所共同决定的。与以往哲学和美学不同,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元问题分别是"人类如何可能"和"美何以可能",即追问人类和美的根源。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在哲学层面回答这两个根源。其之前、之后的实践都不能回答美的根源。且其之后的种种实践形态,根源仍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理解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逻辑优先,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其他美学思想与李泽厚实践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准确地理解儒家诗教观,首先须区分普遍意义上的诗与文本意义上的诗。儒家认为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对志、情的抒发。从生命存在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经验性显现,诗歌是对生命意志的表达。志、情是合一的,是对人类生命意志的整体描述。志与情的区别是在人类情感内部显现的,分指情感的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儒家认为道德教化须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其关键在于恰当地抒发情感,而诗歌则被认为是其实现途径。诗教作为上古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便开始衰落,原因有三:礼乐制度的崩溃,诗歌的经典化与审美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江都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正式组建。至此,全市职业教育走上了统一招生,统一专业,统一规划,规范办学的轨道。市职教集团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是政协委员的一件提案催生了整合教育资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的决策出台。"近年来,江都市10所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虽有不断提升,但在校舍、师资和办学必备的实验实习条件方面,仍然相当薄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关注这一问题的赵锦江等5名委员经过认真调研,联名提出了《整合资源,加快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委员们认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对于形成全市有章有序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培  相似文献   

15.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16.
<正>做合格的政协委员,首先要清楚政协委员的职责,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让政协走进人民,请人民走进政协的工作理念,始终保持履职参政的积极热情和认真态度,坚持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一、履行职责,积极热情参政议政作为一个政协委员,我深刻地认识到,政协委员不仅仅是一份荣誉,一个称号,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载着社会、民众热切期望的  相似文献   

17.
<正> 现代审美心理学已能大致上从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等方面,对审美感受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这当然是先秦美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然而,先秦儒、道却也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审美心理机制的某些认识。本文即试图从审美愉悦、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心境等四个方面,对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三人的审美心理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叔新 《前沿》2006,(9):175-177
和谐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中有崇高的地位,用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原理来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政治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尝试。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对政治进行审美构建和评价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从美学角度看,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美好的政治体制、政策导向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美学角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能超越时空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祖婉慧 《前沿》2014,(3):183-184
随着科技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大缩短了客观条件下所造成的地域距离,全球化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详细地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的现状,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导致的对于美的不同的评判标准和情感认知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的立足于美学的角度上去看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有助于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的立足于美学标准,依靠美学价值,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保证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翻译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0.
花与女人     
花与女人王晓梅女人大都喜欢花,既喜欢花的艳丽、美观,更喜欢花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好感觉。女人喜欢花,多少也融进了些许以花自比的情感。花与女人同属自然界,同样以美丽、妩媚给社会带来粉饰作用,世界因花而多姿多彩、人类团女人而尽善尽美。所不同的是,女人要带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