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点声音     
《人事天地》2012,(8):4
要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期待要求,善于把握新时期社会管理的规律特点,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进一步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管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7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出席会议并强调。  相似文献   

2.
公安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实现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应突出宣传引导,狠抓矛盾化解;突出“人、地、事、物、网”五大要素,“五管齐下”创新管理理念和管控手段,切实增强公安部门社会面管理控制水平。同时,坚持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综合治理,着力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海洋强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日渐增多,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战略.与此同时,面对国际海洋权益竞争以及坚决维护海洋权益的必然要求,面对国内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新型海洋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公民对于参与海洋管理的强烈诉求,海洋社会管理越来越成为建设海洋强国与新一轮海洋管理的重要领域.如何立足我国海洋国情,借鉴世界其他海洋强国在海洋开发、控制与综合管理经验,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与界定,提出“构建以海洋局和国家海洋委员会为中心的、以各级海洋协调委员会为协调组织的、以沿海社区为基层平台的中国特色海洋社会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由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于2011年11月26_27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安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发挥国家智库作用,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国社会管理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现状和对我国安全的多方面影响,研究了我国应对战略,此次论坛的主要观点是:  相似文献   

5.
许多地方正在通过派驻“第一书记”的方式开展包村帮扶活动。从实践情况看,包村帮扶活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成效非常明显。但目前的包村方式存在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村庄综合治理、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杜涛 《社会主义论坛》2013,(5):50-50,53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使社会管理工作真正起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关键要切实做到“七个统筹”。提升“人性化”管理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为突破口,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通过走群众路线、平等商讨、做好服务的办法,强化公共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7.
袁码头村是湖北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宜昌市争创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枝江市“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人的辛勤付出,他就是2013年宜昌市劳动模范、袁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心财。  相似文献   

8.
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与社会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司法行政机关根本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云南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该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要求,自觉把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社会管理创新的“规定动作”做准、做优、做精,把结合自己实际创新开展的“自选动作”做好、做特、做亮,把抓好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组合动作”做强、做实、做出成效,为促进云南科学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系统性的风险不断加大,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胡锦涛“2·19”讲话,表明我党在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逐步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这种执政党式的社会管理理念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我党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给社会建设带来的新情况,在管理主体、维稳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格局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性的思维,对指导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成立“社会管理委员会”到“和谐企业工作室”,从“看单点菜”到“网格化管理”,中国各地正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尽管形式内容各有侧重,但“群众满意”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衡量探索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雷华 《社会主义论坛》2014,(2):51-51,53
“洒下的是汗,树起的是碑;播下的是爱,连结的是心。”这是云南省龙陵县广大群众对实施精细化社会管理发自内心的感言。2013年以来,龙陵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精细化社会管理,出台了相关规定,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责任部门负责的有关管理工作机制。纵向联动,打通“主干线”;横向联动,消除“分水岭”;系统联动,编织“同心结”;城乡联动,管住“结合部”;社会联动,构建“统一体”;形成了分级负责、运转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出现了日戴草帽走田间,夜打手电访农家,群众有困难,党员干部来排解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中央、省、市的中心工作之一,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努力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维护现代社会和谐运行、保障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探索和创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会管理方法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对社会管理的相关工作作出了部署。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赋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使命。着力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突出特色、突破难点、强化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人民、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力求使鸟当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基于社会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发挥其公共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衡阳市“公共服务进社区”为实证,摸清当前衡阳“公共服务进社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增强其实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和社会风险活跃期,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树立五种理念,实现五个转变。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实现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实现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实现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合作的理念,实现向“平等沟通、协商协调”转变;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实现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和善治的概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流行起来。正因为社会管理尤为需要治理理念的指导,社会管理尤为契合治理的特征,所以学者们更愿意把以治理理念为指导的社会管理称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多元行动者运用各自权威对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协调和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维持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创新要从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立法创新三个方面着手建设。观念创新要实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由治理向服务、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形式合法向实质公平三项转变。体制和机制创新要从主体、主管机构、主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安全风险评估和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五个方面实现创新。立法创新要求立法既要主动进行尝试性立法,又要做到宁缺毋滥,立法还要追求民主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概念的内涵,从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虚拟社会管控与利用效能及社会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六个方面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指标层次结构模型,以Delphi方法构建二级指标相对于各准则层的判断矩阵,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治理指标进行了单层排序和总排序,为评估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绩效建立了量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学科对社会组织有不同的解释,但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社会组织与综合治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社会组织目标、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互动。它们与综合治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兰州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通过实行“民情流水线”管理模式,以察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聚民心为主线,积极探索形成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道运行程序,协调解决社区群众实际问题,满足了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还需延伸“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服务链”,扩大“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操作面,建好“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支撑面,夯实“民情流水线”工程的保障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