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高望重的郑锐同志,最近推出了一本印制精美、装帧大气的新著<征程回眸>.这本洋洋40多万言的鸿篇巨制,是80多岁高龄的作者花数载心血精心编辑而成的.书中收入郑老各个时期的文章、讲话70多篇,配发图片、墨宝数十幅.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史料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是作者半个多世纪革命生涯的忠实纪录,也是作者辛勤耕耘、毕生心血的结晶.他说:"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把自己参加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用文字和图片整理出来,编辑成书,使亲属了解,留给后辈年轻人参考,也许或多或少有点作用."这就是作者的初衷和本意.我开卷捧读,复掩卷思之,深受教益,感佩之至.  相似文献   

2.
正一等奖1.《没有酒席的"学子宴"》,作者:王耔人2.《一次检验作风的"突击考试"》,作者:李宝3.《办"好事"也得守规矩》,作者:刘德璋二等奖1.《一堂特殊的"党课"》,作者:李长本2.《特殊的"党纪讲习所"》,作者:姜继龙3.《二叔的"弯弯绕"》,作者:隋星4.《令母亲释然的"获得感"》,作者:宋丽华5.《提神的"金铃"》,作者:万弟娟6.《两代老板的不同"命运"》,作者:姜秀华7.《这样的会议记录"有态度"》,作者:兰天  相似文献   

3.
天府之国,晴天霹雳,山崩地陷. 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数十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 "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中南海紧急号令,军民迅速奋起.巴山蜀水,中华大地,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死大营救,搜寻废墟中的每一丝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4.
20多年前,党史学界曾就毛泽东是否一度执行过"立三路线"问题展开过一次专门的讨论.田园所提出的"毛泽东同志一度执行过立三路线"之说可称为当年讨论中的一个主导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一观点的相关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是否一度执行过立三路线"?其实应改述为"毛泽东同志是否一度执行过‘争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改述后的问题可以说清,而未改述的问题则难以说清.并且认为欲证明毛泽东是否执行过"争取(夺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宜先证明红一军团及红一方面军是否执行过这一方针.在具体论证中应对行为问题与态度问题做明确区分,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20多年前,党史学界曾就"毛泽东是否执行过立三路线"展开过一次专门讨论."红一军团执行过‘争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这一命题的设定及论证,则是笔者对多年前那次讨论综合思考的一个结果.本文分为论证思路与具体论证两个部分.在具体论证中,对多年前讨论中的几个观点作了必要分析.本文的主要论点有:"红一军团执行过‘争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是一个具有特称判断性质的命题(特称命题);判断红一军团的行动性质,应以当时上海中央的有关要求为准;红一军团"长汀出兵"、"进军南昌"、"二打长沙"等行动具有"执行"性质.  相似文献   

6.
比毛泽东年长九岁的董必武与参加"一大"的许多早期革命者经历不同--他是一位前清秀才.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董必武这位秀才历经数十年征程,终于成就了革命伟业.  相似文献   

7.
天府之国,晴天霹雳,山崩地陷. 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数十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 "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中南海紧急号令,军民迅速奋起.巴山蜀水,中华大地,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死大营救,搜寻废墟中的每一丝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8.
2009年<炎黄春秋>笫7期刊出<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一文.此文作者名叫庄重,现年92岁.他曾在粟裕大将身边_丁作,曾是"四人帮"的二号人物张春桥的上级,也当过我的顶头领导,其身世确实不凡.这篇文章刊出以后,老庄打电话让我"批评指正",我答应拜读后一定向他汇报我的读后感.说过的话要算数.  相似文献   

9.
包惠僧参加一大的身份考证——兼谈包惠僧的资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惠僧参加了"一大",但其代表资格问题一直成为党史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不是"一大"代表,"一大"代表数是12人;另一观点认为他是"一大"正式代表,因而"一大"代表数是13人,该观点又有三种看法: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陈独秀.本文通过考证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选派过程认为:由于陈独秀等对"一大"不重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只派陈公博一人作为代表出席"一大",陈独秀托其捎去致大会的信;在通知陈公博后的较长时间广东发生一些变化,陈独秀又临时指派包惠僧前往上海解释说明,包惠僧的这种特殊身份使其不是代表而得以进入会场参加大会,与会者对其资格有不同的理解,才有"正式代表说"和"非正式代表说".决定其资格问题的关键是身份.包惠僧只是陈独秀派往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情况的使者而非"一大"代表,包惠僧不具备"一大"代表资格.  相似文献   

10.
近来,人民网、新华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了《红旗文稿》今年第2期的《民主还是中国的好》一文。阅读了这篇文章后,笔者对作者提出的"民主还是中国的好"的观点还是非常赞成的。那么,民主还是中国的好,究竟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耿生茂 《当代贵州》2009,(14):56-56
正如作者所言,教育事业是他一生的情结.他无怨无悔地为从江县"两基"达标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今年4月至9月,作者赴教育部挂职半年,他再次找到久违的感觉,进行如饥似渴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4,(8):54-54
正6月27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作者郑重原载于《学习时报》的文章文章介绍说,至1976年,成立两年的廉政公署在香港警队内挖出近20个腐败集团,数名高级警司被捕,数百名各级警员被捕或被通缉。这在香港警队造成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慌局面。1977年10月28日,数千名警察游行抗议廉政公署对警察的"清剿",近百名警察冲进廉政公署,毁物伤人。事  相似文献   

13.
一场8.0级强烈地震,数十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 "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中南海紧急号令,军与民迅速奋起.巴山蜀水,中华大地,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  相似文献   

14.
正一等奖1《.最美的陪伴》,作者:刘晓冬2《.奖状里的家风》,作者:崔英春3《.春风般的母爱》,作者:季金二等奖1《.我家的书香味》,作者:邢凤娟2《.我家的好学基因》,作者:任桂艳3《."公家的东西不许动"》,作者:王彩兰4《.把最好的给别人》,作者:施立夫5《.姥爷给我上"党课"》,作者:刘德璋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声威显赫、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他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中,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就数"西安事变"了.这一事变,后被著名史学家唐德刚盛誉为"张学良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扭转中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的‘杀手锏'".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周恩来有幸相识并相见恨晚,彼此欣赏.  相似文献   

16.
"不离乡土,不花一分钱成本,仅凭一双手就可以实现月入千元甚至万元."几年前,这样的好事是汶川数千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 村民们从事的是一种手工活,叫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与藏族、羌族群众生活密切,还更能代表藏羌文化与世界对话.  相似文献   

17.
由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钟兆云执笔的长篇人物传记《毛泽东称赞的"好人"--贺敏学传奇》一书,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贺敏学的第一部传记,全书近36万字。作者本着求实的科学立传态度,数年间采访了贺敏学妻子李立英及众多知情人,查阅了大量档案,并到实地考察,掌握了贺敏学抗战期间所写自传等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及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①由于日记的私密性和即时性特征,其史料价值历来受到史家的重视。"日记作为传记文献体裁之一,就文献史料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而言,一般说来是评传不如回忆录,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②在党史、国史研究中,除了利用档案文献、报刊、回忆录、声像、实物、口述等史料之外,使用最多的就要数日记文献了。论及中共党史日记,最为研究者乐道的是《谢觉哉日记》《杨尚昆日记》《汪东兴日记》等等数种,但这类日记大多是党、政、军  相似文献   

19.
刘付春 《党史文苑》2005,(10):19-22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者高玉宝,相信读者一定不会陌生.1949年至1951年,文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一不留神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主人公、作者三者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文字版本.仅汉文版一种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余万册.在我国出版史上,除了领袖"选集"与"字典",几乎没有哪本小说拥有如此高额印数.<高玉宝>一书手稿,后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20.
1949年4月21日大军渡江前夕,解放军的炮兵与"紫石英"号等英国军舰之间发生了数起炮战,史称"紫石英"号事件,又称"长江事件".长江上的隆隆炮声震惊了整个世界,成为各国媒体的头条新闻.这一事件,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外关系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因"紫石英"号事件而起的中英间的外交纠纷,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最高决策层面临的第一次外交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