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媒体已经进入了图像传播时代,科学地认识受众、研究受众因而显得十分必要.新闻媒体的图像传播受众观,经历了从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再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沿革.现代受众的读图心理,可以分为求新、眼见为实、多元化、追求审美、负效应及易受媒介影响六种,图像传播主体要针对受众的诸种心理,采取相应的传播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受众的引导,从而使媒体在图像传播这一宏观语境下更好地改进图像传播及新闻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频发时期,突发事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往往会对处置突发事件起到阻碍作用,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山西地震谣言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线传播淫秽物品犯罪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在线传播淫秽物品的具体犯罪行为进行分析后,对在虚拟空间(因特网)中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行为地进行了研讨,指出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网络用户所在地、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网络用户终端所在地、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所在地均是其犯罪行为地,并认为只有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网络用户才是罪犯,而且对在线传播淫秽物品犯罪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对策和司法对策.  相似文献   

4.
聂付生 《金陵法律评论》2005,(3):110-114,119
晚明的插图本,不管梓行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前代,具有极高的文本价值和审美价值.加上晚明书商具有一套较为灵活的传播机制,采取诸如聘请名家加盟、更新版式、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等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插图本的传播速度.书商的这些举措也成为中国传播史上成功的传播范例.  相似文献   

5.
强制网页快照对被快照网页实质替代,且不适用默示许可,因其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而致损害发生,应认定为侵权行为;强制网页快照影响被快照网页所有人及其用户对网页的正常使用,且不合理地导致被快照网页所有人商业利益的减损,符合侵权责任条件,应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6.
对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民众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是为了给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立法政策提供素材和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城市、农村居民为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对网上散布淫秽图片行为,认为现行法处罚适当占12.5%,处罚过重87.5%.赞成处罚的主要理由是破坏道德风气、保护未成年人.不赞成处罚的理由是成人观看者主动自愿,不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对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认为现行法适当15.7%,八成以上认为处罚过重.处罚理由是保护未成年人、维持道德和网络环境.不处罚理由是双方自愿参与、未侵害他人利益,成年人有性自由权.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民众对此类行为多数倾向于不处罚或行政处罚,这与现行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网络服务商版权责任的适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待网络服务商的版权责任问题上,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理论深受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的影响.由于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撑,致使在制度建设和司法推行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重点对网络服务商版权责任制度不同的适用基础进行了深入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不应简单地移植西方网络服务商版权责任制度,而是更应当重视研究中国本身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培植相应的知识产权文化,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权利意识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版权法发端于印刷术,之后不断随着新的作品表达形式和传播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在这方面,版权法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广播技术再到数字技术的演进.数字通信区别于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它不再是模拟复制传播,而是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送.这样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版权法的生态环境,原来的作品复制件交易演变成为无需载体的"内容"交易.于是,建立在依赖复制件控制基础上的版权法律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版权法有可能出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重构版权法哲学基础,寻找适合数字时代的保护范畴;二是使版权法脱离版权决定一切的局面,走向对作品(内容)传播秩序规制阶段;第三,网络传播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权也成为版权的核心.如何深度地理解、研究数字技术引发的挑战,把握这一趋势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过分析探讨,本文认为,我国新著作权法中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信息网络传播在著作权法中的定位做了一些分析,认为将其作为发行的一种特殊情况处理似乎更为合理.在此基础上,在附件中,作者又以传播、复制等为主要线索,对我国著作权权利体系做了重新的归类.  相似文献   

10.
刘菁 《法制与社会》2012,(19):235-236
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职能,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服务方式的改进,传播方式的拓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信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多元的传播途径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文化传播模式的实践探索为文化传播走向完善理论从而指导实践的过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静 《行政与法》2012,(5):35-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中已经无可争议地赢得了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快速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2.
周鑫 《法治与社会》2013,(11):57-58
面对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广大受众在选择接受信息时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受众选择接受或者排斥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本文试图从受众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两个维度来探讨受众心理需求对新闻传播的“靶向定位”,从而在新闻传播上构建一个需求——满足路径.藉此路径对新闻选择的原则、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司法机关在审查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件中,应当注意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质变.在客观要件审查时,不宜陷入一味寻找有体物的思维惯性,而应接受网络时代信息性特征,树立起保护信息法益意识;对淫秽性的审查应逐步建立量化思维,从淫秽内容占比和淫秽程度等级综合判断,同时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网络传播的理解不宜以媒介工具为主要判断依据,而应实质划分是否属于公然传播,并把握好网络传播的代际特征,以保持"情节严重"标准的与时俱进.在主观要件审查时,对故意的审查可以细分为对淫秽性的明知和对传播性的意欲,牟利的范围应将日常生活的小额施惠予以排除,牟利目的属于主观超过要素,即使客观上未能成功获得利益,也不影响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成立,而应构成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14.
出版与传统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呈复兴的趋势,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行业必须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策划、编辑、出版、推广一部分出版物,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人们行为的法律规范。法律和道德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能分割的。本文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认为在实践中,应认真区分并深刻领会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利益和社会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的广泛宣传.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生态文明的传播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显现出了立体化、丰富化、大众化、及时化等传播特点.自媒体的应用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接受度,同时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平台.但也显示出其在生态传播中的传播质量、人才缺失和缺乏媒介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田玉才 《时代法学》2006,4(4):98-107
自1864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后,近代国际法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但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不止翻译一途,学堂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留日学生对国际法的翻译及其在新式学堂的教学,更使国际法的影响扩展到广大普通知识分子阶层。概括说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其内容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其过程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而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国际法的接受则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其接受程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中外关系状况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严重。如何解决网络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已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的迅猛发展正在演变成为国家性的灾难,这已不是危言耸听.鉴于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特别是其迅速传播的现状,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应当给予法律制裁,直至予以刑事处罚.但是,由于现行刑法第360条规定的故意传播性病罪没有明确列举艾滋病,根据该条惩治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似乎依据不足,故有必要修改完善这一条款,以加强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打击和预防.  相似文献   

20.
在任何时代,都有能够吸引眼球、增加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传播手段,一个聪明的领导者,会巧妙地利用这些途径,"不经意"地向公众或周围人传递出积极的个人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