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就是辅导员在充分认知高职院校育人环境和辅导员职业要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学生工作价值的深刻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的职业情感、坚决的职业意志和良好的职业评价,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业实践和思想意识中被惜守的东西。坚定而科学的职业信念在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发展完善辅导员职业幸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形成的内因与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有关,包括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生活需求、角色期待、角色价值和角色实现。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就是辅导员在充分认知高职院校育人环境和辅导员职业要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学生工作价值的深刻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的职业情感、坚决的职业意志和良好的职业评价,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业实践和思想意识中被惜守的东西。坚定而科学的职业信念在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发展完善辅导员职业幸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信念形成的内因与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有关,包括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生活需求、角色期待、角色价值和角色实现。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职业价值是一般价值论在辅导员职业中的具体反映,体现了辅导员职业特殊属性对于价值主体的满足关系。明确辅导员职业价值的内涵、具体体现和实现路径对于进一步发挥辅导员立德树人的作用,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大学生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影响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有社会、学校和个体三方面的原因。要重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需要社会各界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宽容,需要高校多一些关心和支持,需要辅导员自身不断提高职业满足感。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能够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信任、增强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当前,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呈现出充分信任关系、怀疑关系、不信任关系三个层次,而大学生个体信任的内在倾向性、辅导员个体的值得信任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信任倾向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影响分层的主要因素。高校需要从大学生个体、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构筑大学生对辅导员信任的坚实堡垒,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个体作为独立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人生命运的个人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身份、规定性的确认。个体的主体本质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意义。现代性塑造了个体社会信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成为个体的置信对象,从而使个体认同在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层面上展开。这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构建包括促进个体认同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个体认同的实现。为此,需要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素质与核心能力,与一般素养相比更能体现辅导员的职业性与专业性。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要立足现实,努力实现高校的使命期待、满足学生的成才期待、回应社会的发展期待。在建构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时,要综合考量我国基本国情,从辅导员的制度设计、价值功能、评价标准和目标导向四个维度出发,重点把握思想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素养、道德品质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四个方面。最终,通过打造学习共同体、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和建立完整培训机制,寻求培育和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职业情感生成的特殊性。他们一般要经历感性崇敬期、实践兴奋期、理性认知期和成熟稳定期四个发展阶段,成熟的情感素养由使命感、道德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构成。培育辅导员职业情感需要从加强自身方面的党性修养与文化修养、营造学校层面的工作氛围与健全制度保障这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之一,其职业形象深度影响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具有政治导师、授课教师以及生活朋友等多重职业角色,其职业形象超出一般意义上的任课教师或行政干部,其职业素养具有综合性特征。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具有象征、示范、感染等隐性教育功能,它不仅调节了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此,必须从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强化辅导员的反馈评价机制等方面共同塑造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长关系着"三全育人"的实效。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框架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发现"职业禀赋""职业权威""教育规范"和"职业文化"分别履行了社会支持系统适应、目标达成、资源整合、模式维护的功能。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危机,需聚拢社会支持资源、重塑职业权威、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力、塑造职业文化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实行高校辅导员校内职级制既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缓解其职业倦怠感、促进其职业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具体适用,其关键因素包括全员激励(涵盖所有辅导员)、全程激励(贯穿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全素激励(综合多种激励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紧密结合,职业化是专业化、专家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和谐稳定发展,也是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辅导员不具备独立的职业地位、社会认同度不高、自身岗位认同低、培训和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是其目前的现状。要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高校应做到:完善"选配聘用"机制,把好职业入口标准;优化"教育培养"机制,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创新"教学研究"机制,搭建职业发展平台;规范"考核评价"机制,彰显职业发展成效;健全"职级提升"机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职业发展理论可以明确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和要求。从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几个角度看,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有利时机。要紧紧抓住辅导员职业化的核心问题,从多个层面努力工作,实现这项工作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实行高校辅导员校内职级制既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缓解其职业倦怠感、促进其职业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具体适用,其关键因素包括全员激励(涵盖所有辅导员)、全程激励(贯穿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全素激励(综合多种激励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职业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心理辅导职业化顺应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是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客观要求。心理辅导职业化,对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整体工作效率提升都有重要意义。就其定位来看,心理辅导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定性;心理辅导员与受辅导的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双向互动;心理辅导强调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侧重于工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内在契合体现在两者同公民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现代性的解构与重构上。社会资本对党群治理的意义主要体现为非正式网络和非正式规范。而协商民主对于党群治理则更多意味着多元共识、公开审议、参与平等和责任分担。文章试图在吸收两者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协商型党群治理的概念,其内涵包括非正式网络的沟通联结、互惠信任关系的凝聚整合、直接对话的协商表达和公民社团的平等参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一线管理的践行者和责任人,辅导员职业素养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思想工作成效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通过从角色期望理论出发,分析社会、高校、学生及辅导员个人对自身角色的期望,并总结不同角色期望下辅导员需要加强的职业素养,以提出全面提升的相关对策,促进辅导员的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人们多关注于外部条件的改善而忽略其内在自我的发展。本文借鉴"自我更新"教师发展理念,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作用、职业困惑与倦怠、职业发展与提升等方面探讨自我更新意识和能力对辅导员职业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公共信任作为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是一个社会促进与实现和谐的内生性条件与人文环境。我国市场化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由此引发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契约化,不仅引起我国传统公共信任的结构、演化机制及关系序列发生变化,而且导致公共信任在社会转型期的重构发生结构冲突以及与社会信任、个体信任关系的疏离,进而影响到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化和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