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观。毛泽东文化遗产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文化建设的时代需要,系统论述了如何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怎样有效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处理好各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系统梳理毛泽东文化遗产观,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的要求。两者的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两者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契合点,使结合成为可能。从个体的修身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秩序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等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二者的结合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3.
唐晶琳  杨丹 《学理论》2023,(4):23-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不可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需要大力弘扬,从中汲取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思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为了顺应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浪潮,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广泛深入发展,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以中国世界主义的天下观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一家"的理论价值,并赋予"天下"以现实性和当代性,助推当代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郑鹏飞 《学理论》2010,(29):1-2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而成就的取得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加深理解,试图从他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三个方面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李玲 《理论导刊》2019,(9):72-78
文化是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因素。文化在本质上标志着人的生存方式,文化的革新实质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革命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奋起抗争、争取解放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构筑了红色底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了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提供了前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谐仁爱、崇德重义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交融互补,利于广大妇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民族标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 ,毛泽东诗词对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沿袭、借用、复归 ,而是有选择的吸取 ,吸取中有创新 ,是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整合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补充 ,故而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延伸性、创造性的继承。文章从毛泽东诗词的内容、艺术风格、艺术表达方面具体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0)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实践观是以中国共产党人多年的革命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研究毛泽东实践观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实践观的思想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当今来深化毛泽东实践观,探索毛泽东实践观深层次的哲学意蕴,对于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毛泽东实践观的研究不能全面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要正确认识,才能发挥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的能动作用,最终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深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之际,迎接新赶考新挑战,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离不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以“第一个结合”为依据为基础,从实践品格上和理论互补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理路,有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磅礴伟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历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复杂缘由。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频繁运用和发挥中国神话典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话语形式、思想内容和文明形态上的多重结合理路。这为实现二者相结合积累了经验,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推动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传统哲学实现向现代性形态转型以及从民族性哲学走向世界性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学习外国的长处”“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一再强调的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能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前,必须深刻认识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准确把握坚持“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找准“两个结合”的现实路径,进而全面系统、一体两面地推进“两个结合”,使之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6,3(6):118-121
毛泽东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学风,高度重视学风问题。他第一次科学而严密地揭示了学风的本质和内涵,第一次把学风问题纳入党的建设的理论框架,把学风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他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风观;他高高举起“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旗帜,作为第一代的领导核心,他在领导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进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的时代条件或国际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思想来源、文化土壤和实践基础.它的萌芽、初步形成、完备成熟、继续发展是同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命运、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陈卫平 《理论视野》2008,(12):16-1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里就这一结合的本质和环节简略地谈点看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其理论建构来讲,在本质上是既接着马克思主义讲,又接着中国传统讲,是这两个接着讲的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正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结合”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二者不断交流、内在融合和互相建构以实现各自的丰富发展而又指向构设新的文明形态的动态平衡状态。二者的“结合”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现实的发展需要、彼此的高度契合以及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思想观点的融通互构、价值观念的贯通互彰、思维方式的会通互济是判定二者“结合”成效的重要指标,三方面缺一不可。二者在长期的“结合”中呈现出从浅表到深层、从自足到利他、从抽象到具体的三大规律性特征,既彰显了二者“结合”的价值意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二者“结合”的现实遵循。  相似文献   

19.
王德华 《学理论》2013,(18):35-3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进一步中国化,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摆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影响,它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交织,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社会思想因素。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封建专制残余的认识和批判必须超越时代的局限,使思想真正符合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基石,生命观直接影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相碰撞,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也启示着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两种生命观的语境出发,分析比较了二者的渊源历程,探讨了其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不同点,并分析了各自的价值及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